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蓬街镇 > 亮点 正文
建设生态文明 提升发展品质
2011年07月26日 11:58:51     中国路桥新闻网

    生态文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包含着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如何既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与我区品质之城的价值取向是高度一致的。带着上述问题,蓬街镇党政班子于五六月期间,连续两次带领机关干部和新一届村居干部,专程赴“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县和长兴县夹浦镇月明村学习考察。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参观,汲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极大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整个考察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安吉县、月明村的基本情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西北山区,曾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辖15镇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7个行政村,人口45万。上世纪80年代,安吉引进了一批环境污染型产业,尽管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基于挫折之后的深刻反思,安吉于2001年走上“生态立县”之路,先后被评为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近年来,安吉通过“奋战五年再造安吉”行动,以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为目标,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互促共进的科学发展路子,“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

  月明村位于长兴县夹浦镇北部,是一个半山区村庄,总面积5.69平方公里,有农户458户、人口1418人,农田828亩,山林3290亩,旱地122亩。近年来,该村围绕建设农村新社区,以规划为龙头,以宅基地整理复垦为抓手,整体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在全面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民创业增收,先后获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绿化示范村、科普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0年人均收入1.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42万元。

  二、对安吉县、月明村学习考察后的几点感受

  (一)先进的规划理念。考察中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安吉的新农村建设并非是局限在一村、一镇甚至一县之内的建房、修路、架桥等传统方式,而是将“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树典型、面向全国做示范”作为目标定位,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在县级层面,制订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县域分区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委托国内权威机构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通过国家环保部评审,在此基础上制订《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和《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生态农业、工业、旅游、城市、文化、人居等六大专项规划;在乡镇层面,专门开展城市设计与小城镇风貌定位研究,量身编制所有乡镇的生态建设规划;在村级层面,完成187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制各村的环境整治方案和环境提升专项设计,形成了山水村、田园村、古村落村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思路与技术细则。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的规划共同构成了生态建设的宏伟蓝图,使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二)创新的工作举措。在安吉、长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创意新颖、符合实际的工作措施,值得我们深思。如在文化熏陶和产业结合上,安吉围绕生态主线,传承和弘扬以古驿文化、昌硕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黄浦江源为代表的地理文化,以大竹海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以天荒坪电站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以孝文化为代表的社会和谐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安吉名片”。在竹山、林山流转和经营方面,安吉创新发展“概念林业”模式,引导城市金领、白领家庭向竹农、林农租凭竹、林山,通过视频远程管理经营,遥控指挥竹、林农开展施肥、除草、砍伐和加工等,实现了竹、林农增收和城市白领体验生活的双赢。如月明村,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复垦和在此基础上的土地规模流转,在有效解决农民建房需求增加、村庄用地紧张矛盾的同时,开辟了现代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促进了高效现代农业和家庭工业的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

  (三)科学的运作机制。安吉在建立完善生态恢复与补偿制度(排污收费和限期治理制度等)、资源保护管理制度(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听证会制度等)、生态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参与机制的同时,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型政府建设。在政策激励机制方面,从村庄环境整治到生态县创建,再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安吉相继出台以奖代补的考核奖励办法、生态项目补助办法和生态村、美丽乡村考核评分细则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生态建设和“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资金。在完善考评机制方面,安吉从2000年起,积极探索绿色GDP考核,变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考核。不仅考核经济增长,还考核社会发展,按不同乡镇在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肩负的不同使命,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真正将生态建设与干部实绩考核挂钩。这一考核机制走出了以往“大镇稳坐钓鱼台”的怪圈。全国第一批环境优美乡——山川按地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计,排名在全县乡镇12位以后。该乡在统筹兼顾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连续两年考核排名进入前三位。

  (四)响亮的特色品牌。围绕生态农业高效化、生态工业高新化和休闲产业高端化战略,安吉已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核心、生态旅游为提升”的生态产业格局,打响了独具特色的安吉品牌。生态农业方面,已形成以笋竹、白茶、竹林鸡、花卉苗木、高山蔬菜等为主的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已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60余个10万余亩,通过绿色和有机认证农产品产值达3.7亿元,占主要农产品的32.2%。高效生态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生态工业方面,所有工业项目都向工业功能区集中,竹制品、转椅两大传统主导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高速发展。生态休闲业方面,成功开发“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天荒坪电站”、中南百草园、大汉七十二峰、藏龙百瀑、“天下银坑”生态影视基地等一大批生态旅游景点,推出“竹乡农家乐”、“探源自驾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启示与建议

  认真分析安吉、长兴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照我区、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我们得到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明确定位是关键。安吉用过去的10年践行生态立县,并计划用未来的10年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其独特、创新的定位使得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精彩。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是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发展的关键。“品质之城”发展理念的更新,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当前,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尚缺少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在相当程度上还滞留于植树、粉墙、浇路、搞卫生的初级阶段,在如何打造特色、挖掘内涵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好的定位、好的设计,致使工作缺少个性和色彩。鉴此,建议积极借鉴安吉县做法,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编制我区新农村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方向,用于宏观指导。

  2.因地制宜是原则。村庄建设有“集聚”与“分散”两种模式。安吉县地域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区县特性明显,因此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上确立了尊重自然美的基本规划原则,不追求固定模式,杜绝大拆大建、填塘砍林,强调从细节入手,合理布局、微观改造,实现了小投入改善大环境。我区地形地貌与安吉差别较大,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应更趋向于“相对聚集”模式。因此建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及经济基础,强调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结合风土人情,尊重农民意愿,杜绝大拆大建,追求微观改造,实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功能布局最优化。

  3.资源整合是动力。安吉、长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十年,也是该县资源优化、整合的十年。在生态资源方面,安吉突出“田园、竹海、溪流、山野”等综合资源特色,着重打造“中国大竹海”、“天荒坪水电奇观”和培育央视生态影视基地、全国户外运动以及山地极限运动基地等品牌,把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效益。在文化资源方面,安吉传承和弘扬了以古驿文化、昌硕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黄浦江源为代表的地理文化,以孝文化为代表的社会和谐文化。对此,我们必须树立打响品牌是推力、乡土文化是竞争力的理念,着力挖掘资源、激发潜力。此外,安吉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特别是注重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创造出月明村“宅基地整理复垦”的新路子,有效解决农村建设土地指标不足问题,推动了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这些更值得我们借鉴。

  4.统筹发展是根本。安吉、长兴的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立足全县乃至全国,做足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四大篇文章,有效推进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放到全市、乃至更广更大的区域系统中去考虑,在遵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全面统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