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路桥街道 > 聚焦 正文
一个摄影家眼中的路桥
2012年04月09日 09:52:05     中国路桥新闻网
水天一色。摄于2009年8月12日
雾中的小人尖。摄于2008年3月12日
老干部艺术团。摄于2008年12月
中央山公园。摄于2011年12月
路桥灰雕。摄于2007年6月
路桥老街。摄于2007年10月
邮亭。摄于2010年10月20日
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一角。摄于2011年12月
城市一角。摄于2011年12月

 

  

  如果你在路桥的大街小巷看到一个穿着有很多口袋的马甲,拿着相机或蹲、或跪、或趴,专心投入地拍着什么的人,可千万别把他当疯子。这是一个纯粹的摄影发烧友,一个在摄影界乃至整个路桥都小有名气的本土摄影家——张崇生,他正是通过手中的相机,记录路桥点点滴滴的变化,并将流动着的光与影瞬间定格。

  这是一位生活的记录者,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身边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美好景色。

  2000年,张崇生退休后误打误撞学起了摄影。天性爱学的他结缘摄影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作品获奖无数,还成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张崇生跟记者交流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实在太辛苦了”,但他更愿意与人分享在拍到好照片时那种喜悦的心情以及得到认可后的自豪感。

  “我自1993年开始爬山锻炼以来,这么美的朝霞实在难得一见,能拍下这样的照片,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张崇生所说的这张照片,摄于2007年8月12日5时46分。他清晰地记得,那天3时30分,他操起“家伙”和早锻炼的一群老人们一起爬石浜山。到了山上,他选好位置,便拿着相机蹲守在那,等待日出。5时左右,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慢慢地,霞光逐渐映红了天边。张崇生拿起相机,“咔嚓咔嚓”记录下这一整个过程。这14年一遇的美景,顿时让张崇生如孩童般兴奋。

  许多美景,就如朝霞般只存在一瞬间,却能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格调。五年来,我们每天都在为工作、生活而奔波忙碌,现在,是否也该放缓匆匆行走的步伐,用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欣赏沿途不经意间出现的风景呢?要知道,这个我们眼中习以为常的城市,每一天都在变化中显现它独特的美。

  这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城市古文化的恢复与即将消逝的人文瑰宝。

  老路桥人应该都知道福星桥,古时候,这座桥的边上建有抗倭义军聚兵遗址——邮亭古驿,驿站内有办公用房、马房、膳房,后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改建成了路桥电影院。这个承载着不少老路桥人年少时记忆的电影院,在2009年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如今崭新的邮亭。

  不得不承认,张崇生是位有着历史责任感的摄影师。他说,他要争取时间,用镜头记录下富有浓郁路桥地方特色的古文化,而且他也一直都这么在做。只要天气适合,他就到处跑,到处打听桥的历史渊源,河的名字,拍完了路桥已知的桥梁后,他就去拍河,毫不懈怠。在2010年10月邮亭重新建好的那天,张崇生带着自己的广角镜头,“咔嚓”一声,把邮亭的模样拍摄了下来。

  2007年,《伸向天空的祈祷——路桥灰雕》在浙江省图书馆展出。对于灰雕,人们可能知之甚少,就连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平日里也只是看着老街与老建筑房檐的游龙走凤,很少去打听何为灰雕。路桥的灰雕最早起源于宋朝,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为人为及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能完好保存下来的非常少。

  那次展出的200余幅灰雕图片是张崇生经过多年奔波拍摄而成的。他的出发点很简单,既然即将走向消亡的灰雕造型艺术很难挽回与传承,那就至少以图文的形式给后人留作回忆。于是,他背着相机包,骑着摩托车,到处打听哪里有灰雕,不遗余力地拍下第一手图片,那些日子里,他常常一跑就是一整天。

  这也是一位城市变迁的同行者,他用自己的镜头摄下这座城的崛起与发展。

  好的作品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直观的画面,更起到了凝聚和记录的作用。五年来,路桥在他这位摄影师的眼中,直观的变化有哪些呢?“城市的高楼大厦变多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丰富了。”他没作任何停顿,笑呵呵地脱口而出。

  的确,城市的建筑变化或许最能直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变化。不经意间,绿油油的稻田边就是一幢幢矗立的高楼大厦;乡间小道的尽头豁然出现宽阔的马路;一个个小区和农民安置小区逐渐建成,房屋鳞次栉比;城市的一角又出现了新酒店或办公大楼……张崇生就用自己的标准、广角、长焦、鱼眼等镜头,等待适当时机,追随这些城市变迁的脚步。

  哪里有大事件发生,哪里就有张崇生的影子。他虽然不是摄影记者,却具有敏锐的新闻敏感性,拍照片一方面出于自己的爱好,另一方面他懂得老百姓想要看到什么,希望了解什么。在知道台州民营经济发展论坛项目中的会议中心、样板房等已进入内外装修期后,张崇生几次跑到那边,拍下了白天和夜晚时建筑的不同风味,让市民看看这个重大工程的雏形。

  作为一名摄影师,张崇生以旁观者的角度,透过自己的相机记录着城市每天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呈现出的不同面孔;而作为一名老干部艺术团的团员和普通的市民,张崇生以参与者的角度,体会着这张逐渐丰富与成熟的“脸”带来的幸福感。 本版图片均由张崇生提供

来源: 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