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蓬街镇 > 动态 正文
这儿的歌声又亮了
2012年04月19日 12:38:13     中国路桥新闻网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崭新的道路上……”3月29日18时,一曲铿锵有力、男女声分唱的《走向复兴》,伴着洒下的缕缕月光,从蓬街镇新南村村部的排练室里飘散开去。

    这样的歌声,似乎有些久违;这样的歌声,似乎比以往更加豪迈。

    “久违”、“比以往”,这是因为合唱团曾停唱一年有余。领头雁缺少,经费短缺,重重困境让合唱团停唱了,而村民的热情、镇里的支持,让困难不难。如今,合唱团再次唱响,唱出了村民的激情,唱出了新生活。

昔日荣誉成回忆

    在排练室的墙上,“农民合唱团,唱出大和谐”10个红字格外醒目。组织排练、领导视察、参加演出的照片和奖状证书,满满地挂了一墙,书写着属于新南村合唱团的荣耀。

    “还有许多都挂不下,就摆在会议室的柜子里,我们当年还到杭州去演出过呢。”合唱团成员的言语中有着些许的自豪,却又陷入了无限地美好回忆。

    3只话筒杵在墙角,话筒架旁的钢琴被布匹盖了起来,落了薄薄的一层灰;一排排桌椅也歪歪扭扭,很不整齐……这是去年年底记者见到的排练室,冷清,没有人气。

    新南村合唱团于2004年8月成立,一首《长征》小试牛刀,却立刻征服了观众的心。2006年,区农村文艺汇演上,合唱团一举拿下一等奖。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合唱团唱出了新南村村民心中的赞歌。2009年,台州市第四届农民文化节晚会上,新南村合唱团更是作为第一个节目上场,赢得了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声名鹊起的新南村合唱团一路唱到了省里。

    就在2010年,合唱团的歌声戛然而止。

    事情还得从合唱团“灵魂人物”叶杜中病倒说起。叶杜中一直在合唱团负责教唱工作,也是合唱团的主心骨,由于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合唱团。由于找不到接班人,合唱团的事就被迫一搁再搁。再者,经费短缺也成了合唱团运行的又一拦路虎。无奈之下,合唱团就这么在没有宣布解散的情况下,解散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

    2012年春节过后,村民对合唱团重组的意愿愈发强烈。

    村民的呼声传到了镇里,一向对文化事业颇为重视的蓬街镇立即派人,查清了事件的原委。随即,作为合唱团经费的3万元到达村账户,为合唱团添置了投影仪等设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叶杜中教唱的工作。就在大家都犯难,四处打听、拖人找老师之时,蓬街镇司法所所长叶磊一听说此事,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爱好和素养,自告奋勇:“我来当这个老师。”

    “听说叶老师还是区政府机关合唱团指挥,这么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求之不得。”成员叶春鸣乐开了花。

    合唱团要重新开唱的消息不胫而走。

    2月23日,是合唱团重新开唱的第一次排练,叶杜中、吴俊义、陈星火等几个合唱团的“灵魂人物”对村民能不能来,心底没有底。但这个担心相当短暂。晚饭过后约摸18时30分,陆陆续续就有村民结伴来到了排练室,一间偌大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落座,拿起了歌词自行地哼唱起来。虽说没有来齐,但足有30来个,这让所有人都颇感欣慰,合唱团又唱起来了。

    人虽没来齐,但叶磊还是认真地教起来,“mi yo mi yo……”一首《卡农练习曲》帮大家找回了唱歌的感觉。坐在记者后排的罗香芬唱得很起劲,按照叶磊所教的吸气呼气法,调整着歌唱方法,认真地唱着。

    合唱团的重新起航,点燃了71岁老人陈星火的干劲,他找来了在市里文化部门工作的儿子当外援,借来6本歌书,和儿子一起精挑细选了83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逐一复印起来,不能复印的就手抄再复印,订成本送到了叶磊等人的手中,经过众人讨论确定下最终曲目。

    新南村驻村干部郭文琴自主受聘为合唱团后勤人员,83首歌曲,她一页一页复印,折叠好装订成册,纷发给50多名成员。同时还组建了“新南村合唱团”QQ群。

    在她手中还有一份合唱团成员的名单,名单里详细地记载着每个人的手机号。更重要的是,在她的排摸下,每人的备注栏里都清楚地写着“高音”、“音乐退休老师,会二胡”、“会舞蹈”等个人特长。

精神家园共分享

    从合唱团刚组建的16个人,到现在的50多人;从82岁的梁开春,到25岁的吉章仁,合唱团的无穷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吸引着许多人。

    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合唱团,早前在蓬街上班现已退休住在路桥城区的蒋青云,为了能赶上合唱团,她不惜每周四下午转两趟车早早地来村里,待到唱完又摸黑回家。“我儿媳妇说,过两个月等她把手头的事忙完,也跟我一起来唱歌。”

    新南村党支部书记梁汝明和村委会主任陈永红更是全家齐上阵,他们把这称为自己的“第二事业”。

    在合唱团里,吉章仁、邱彪,还有几个都是“新新南村人”,听说每个村都能有自己的合唱团,这在他们老家是鲜有的,便兴奋地加入其中。

    “有了合唱团,我们下班就有去处了。”吉章仁笑眯眯地说,“唱会儿歌,精神都好了。”

    自打有了合唱团这个平台,梁汝明有着深刻的体会:“以前,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都会用‘你们’来称呼对方,有什么矛盾也不明讲,容易矛盾升级,显得生分。现在大家在一起歌一唱,熟了,有事就开诚布公地讲开,就从‘你们’变成了‘我们’。”

    合唱团不仅唱出了村民浓浓情义,唱走了邻里陈年隔阂,更让村两班子团结一心。

    3月29日那天晚上,排练室门口还倚着两个10来岁的小孩,听得入迷。叶磊把他们请进了教室,大家都说:“我们的合唱团后继有人了。”

短  评

乡村文化如花绽放

    一堂课结束,记者学会了两首歌—————《走向复兴》和新版《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合唱团不在乎村民们能把歌唱得多专业,在乎的是这股浓厚的氛围。因为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有着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格局的逐渐融合,特别是我区这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地背朝天”的形象,他们需要通过新农村文化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与他人交流,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素质。因此,诸如合唱团、舞蹈队的文艺团体便在农村遍地开花,图书室、文化长廊在农村就有了生存的氧气。
 

来源: 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