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巧用心理学效应(上) |
2012年06月08日 15:03:04 中国路桥新闻网 |
心理学上有一些效应,这些效应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注意不到的规律,有的人会陷进去而不知,有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律,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巧妙利用心理学效应,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习得性无助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进行了一次实验。 第一阶段:塞利格曼把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电击的强度足够引起狗的痛苦,但是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只要铃声响起,就给狗施以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出这个笼子,但是经过很大的努力后,仍旧无法逃脱,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第二个阶段:反复对狗进行这个实验。第三个阶段:将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实验的狗放在另外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铃声响起后,这只狗不但没有逃到没有电击的一边,反而在电击出现之前,就开始痛苦地呻吟和颤抖。 家庭教育启示:反复挫折与失败的记忆,会使人失去信心,习惯于无助和放弃。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给孩子的“作业”和“任务”的难度不宜过难,但也不能太容易,没有任何挑战的“任务”也会让孩子失去耐心和信心。 蔡戈尼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让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且并不十分困难的题目。甲组一直演算完毕,乙组在演算中途突然被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结果显示,乙组对题目的记忆明显优于甲组。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者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一直潜藏在大脑里。人天生有一种有始有终的驱力,如果工作尚未完成,完成工作的动机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家庭教育启示:在孩子学习一项任务的时候,不要一味要求孩子自始自终地完成该项任务,要根据任务的特点,可以采用在游戏和嬉戏中学习的方式,这样,有利于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和学习这些任务。 潘多拉效应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曾经创造过一种名为“饥饿教育”的教学法。在铃木的教室里,经常有儿童被带来学小提琴。对于初次参加学习的儿童,铃木的做法是完全禁止其拉琴,只允许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演奏。听到其他孩子奏出梦幻般优美的音乐,新来的孩子的学琴欲望被强烈地刺激起来,直到这个时候,铃木才允许孩子拉一两次空弦。 家庭教育启示:人们对越是得不到或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得到和知道。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不要急着给孩子提供知识和学习任务,让他产生一种“饥饿”,挑战和学习的欲望便会随之而来。 毛庆江简介:路桥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路桥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路桥区心理健康教研大组组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电子邮件:lqxljy@163.com;手机:13566653316 南官心理信箱:taizhouxl@sina.com南官心理援助QQ群:84914551 南官心理沙龙设路桥区妙智街南官书院内,不定期举行,欢迎各界心理学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参加。联系电话:82526000 |
来源: 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