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无限 |
2012年06月08日 15:04:00 中国路桥新闻网 |
推荐理由:阿桑唱道:“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我们每个人都品尝过孤独的滋味,尤其在那灯火阑珊的地方,孤独感如此强烈地勒紧着我们,一丝一毫也不放松。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把我们所经历过的孤独感再次完整地呈现在自己眼前。原来,人世百态,没有人能逃脱孤独的命运,只有在黑夜中,人性的黑暗面才会毫无掩盖地显露出来…… 在我的印象中,孤独是许多文学家都热衷的主题。或许是因为对于人类来说,孤独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我记得小时候,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朗朗上口之外,就是喜欢那首词所营造的意境。现在想来,天涯游子的那种孤独感,无需任何刻意的矫饰,就会在我们柔弱的胸腔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并不能从记忆的空白处寻找到切身的感受,但自从有了一个Baby,我便深切地感受到,孤独感自从一个人出生后,就会一直伴随左右的,也许直至你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真正离开你半步。而孤独和黑色就是一对双胞胎,每当处在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之中,孤独感便会伴随着深深恐惧侵袭我们的心灵,以致于我们急迫地要寻找哪怕一丁点温暖来驱走心头的寒意。而当我们感到孤独来袭时,也会仿佛看见漫无边际的黑暗将我们一点一点吞噬,在这时,我们总是竭力地要抓住那一点点亮光,以便将我们一把扯住,以免堕入无底的深渊。 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讲述的就是这般黑夜和孤独的故事。 的确,在处处都越来越繁华的城市之中,闪烁的霓虹宣示着不夜的喧闹。可霓虹之下的灵魂呢?是昏黄路灯下的形单影只?还是酒吧里狂欢后的精神耗竭?或者只是夜市喧哗之后的冷眼旁观?可旁观者自己呢,又为何在这深夜独自一人观看着这永不落幕的表演?都市越繁华,也许孤独的就会越多。 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孤独的存在。男主角高桥成长于一个问题家庭,母亲因乳腺癌去世之后,父亲接着因传销之类的勾当坐牢。高桥说,如果你曾经是一个孤儿,那么你一辈子都会是个孤儿。他宁愿玩音乐到通宵,也不愿回到那个就在市区的家。与男主角一样,女主角玛丽即便在东京和父母住一块儿,但却宁愿骗着他们住在朋友家,独自一人在咖啡馆里读书到天亮。因为,她总觉得父母的爱和旁人的关注都给了自己那个“白雪公主般的姐姐”,让她感到自己是个无关紧要的人。而女主人公的姐姐爱丽呢?表面上在一个光鲜无比的环境下生活,但再多的关注也拯救不了孤独的灵魂。她永远要在人们面前展现最好的一面,却只能依靠药物来维持自己脆弱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她似乎没有办法和妹妹玛丽沟通。 解决孤独的办法是什么?似乎是与陌生人交流,因为他们显得无害。于是乎,东京一角的“情旅”生意一直不错;玛丽的姐姐会和一个偶然邂逅的同学讲述自己的心境;“阿尔法城”的服务生“蟋蟀”连自己的真名都已经模糊,却会向玛丽述说自己的来路,换来的也是玛丽一直以来深藏的秘密。而那个衣冠楚楚的白领“白川”,对于自身近乎变态般的自恋,却一边拥有着妻子的柔情,一边依然无法摆脱孤独的侵扰,对着镜子希望看见另一个自己,却在黑夜里对着中国应召女施以暴力,并拿走其身上所有的物件。各人沟通的方式不同,敞开心扉的或许得到了些许希望和温暖,后退自闭的最终将逃脱不了黑暗的吞噬。 人与人相处真的就那么难吗?其实并不其然。当玛丽跟着陌生的情旅经理小薰来到“阿尔法城”,帮助她解决了中国应召女的问题;当邻居一起帮忙抚养孤独的小高桥;当高桥一次又一次地抚摸、喂养着流浪猫;当玛丽和高桥终于慢慢消除设立的隔阂,世界也就慢慢变得明朗起来。于是,阳光再一次升起,世界又恢复了明媚的一面。即便黑夜依旧会再次到来,但因为有了明天,夜色再黑又能如何呢?在此引用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限的。” |
来源: 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