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益讲座的坚守与突破 |
2012年06月08日 15:07:07 中国路桥新闻网 |
春去春来,花落花开。 五年的光阴,对一个人漫长的一生来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南官人文大讲堂来说,注定不平凡。从2007年4月14日开始至2012年6月3日,他静静地走过了200场。虽然一开始无资金、无场地、无设备、无老师,但区图书馆“无中生有”,寻求突破并坚守了下来,将这一场场公益讲座坦率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以至于到现在,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一群执着的工作人员,以及一帮热情的专家学者。 播下文化的种子 6月3日清晨,早已过了立夏的天依然微微地吹着东北风,带来些许凉意。 南官书院内的南官人文大讲堂第200期即将在这里开讲。记者刚拐了个弯步入南官书院内,远远的,就被贴在讲座门口的红纸吸引。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首打油诗。“南官讲堂两百期,披荆斩棘费心机。学者名流诚心邀,男女老少实意集,又苦又忙图书馆,且欣且喜书院里。文化品牌叮当响,层楼更上数期颐”。这首打油诗的作者是80岁高龄的於小东,此时,他正坐在讲堂内的藤椅上,和老朋友叙旧。“讲座很不容易,都开展到200期了。今天我是特地赶过来的。”耳聪目明的於老师乐呵呵地说道。 於老师是新桥人,1958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学院,毕业后任职于新桥中学。退休后,喜欢看看书,读读报纸。因为本身学的是中文,当从报纸上看到路桥也有开办讲座,而且请来的是各地各门类的专家学者时,他特别高兴。那时讲座还只开办到第三期,几年没来过路桥的於老师为了不错过这难得的机会,便不辞辛劳地从新桥转几趟车赶到路桥听讲。 后来,已近耄耋的於老师,出趟门不是那么方便,于是讲座现场也不常见到他。这次,为了赶来听第200期讲座,於老师也像以前一样,6点左右就起了床。在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才终于坐上了开往路桥南站的客车。“一些司机看我年龄大了,又一个人在等车,就直接开走,不过这次过来还算顺利,司机并没有拒载。”到了南站后,於老师乘坐305公交车到达距离老街不远的地方,再步行到南官书院。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旅途的奔波无疑有些疲惫,但是於老师脸上显露的是对南官人文大讲堂的喜爱。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另一个熟悉的身影———王楚云。来自金清的王楚云自称“黄礁岛老渔民”,爱读书看报,也爱写诗作文,灵感来了就挥洒几笔。他可谓是南官人文大讲堂最积极的听众了,讲座还在老街九号音乐沙龙举办时便一直追随着,200期的讲座,至少听了100多期。他还被其他听众戏称为“提问王”,因为每一次讲座结束,他总有问题要问。 “如果我们仔细听一场讲座,不仅会有所收获,也会有些疑问。”王楚云说,“这么多专家学者过来给我们讲座,非常难得,要抓紧机会提问。” 相对于前两个听众,张银瑞是南官人文大讲堂易地后才加入的“粉丝”。性格开朗的她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在得知路桥有讲座后,直呼“哎呀,真是太可惜了,以前的讲座都错过了”。至此后,听讲座便成了她周末休闲的最好方式,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可以往后推推,两三年来,几乎一场讲座她都没落下。即便是这次左手意外受伤,缝了7针,也不愿呆在家里,让老公接送着来听讲座。“每一次讲座都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现在的社会比较功利,人要不断学习,吸收知识,才能更好地去体味,去享受人生。所以,这么好的机会,怎能错过?” 其实,位于老街腹地的这个讲座,如今已经成为了许多路桥人生活的一部分。周围的群众从一开始的陌生与不解,到后来的熟悉与喜欢,再到如今的习以为常,南官人文大讲堂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存在。人们在每个星期天路过这里,都会看看门口小黑板上的通知,或者在收到短信提示后,有空的话就去听听。更多的人从路桥各地,甚至是路桥之外赶来,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只是为了品尝一些知识的味道。这与南官人文大讲堂“通知而不组织”的理念形成一种天然的默契。 也许有一天,老百姓不会因为这里有一堂讲座而感到惊讶,却会因为讲座的停办而感到偶尔的不适,一座城市的文化就此逐渐真正播下了种子。 人人都是工作达人 6月4日是周一,一个星期的第一天。王馨如在八点半上班时间前赶到了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倒杯茶,喘口气,她就开始拿起手边的电话,给曾经前来讲过课的老师打电话,希望他们能推荐一些好的老师,为下个月的讲座做准备。 2006年,区图书馆正式组建,当时只有4人。熟知他们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分工明确却又都做着好几样工作。南官人文大讲堂开讲时,7个人承办所有与讲座相关的事项,最多的时候也就10个人。王馨如在2010年9月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一个月前,原本负责讲师联系和安排的同事请了产假,于是这项工作便落到了王馨如的头上。接手前,她觉得打打电话是简单又轻松的工作,但等到她真正接手,才发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次老师的联系与确定必须提前一个月完成,比如7月份的老师和主题安排,她得在这个星期联系好并确定所有的老师。然而,在打电话给讲过课的老师,让他们推荐时,并不都是顺利的,有时候打了三四个电话也只能确定一位老师愿意前来。 每一天,王馨如几乎都在担忧中度过,害怕晚上或周末的时候手机响起,生怕确定好了的老师途中会有变故。在每个周五,她会再一次联系前来讲座的老师,了解他们的到达时间,如果是乘火车来,就安排车辆接送,如果是乘坐汽车,就告诉他们住宿地点。所有的事情直到周日讲座结束后,她那颗悬着的心才能稍稍落下。 讲座199期时,由于某些原因,原本联系好的老师在开讲前两天突然说不来了,这种突发情况难以应变,让王馨如有些措手不及。无论是把下一期联系好的老师提前,还是重新再找老师都显得不现实,因为时间远远不够他们去准备。最后,图书馆只能发短信和在书院门口的小黑板上通知听众本期讲座暂停。 这些并不影响王馨如工作时的努力与热情。记者发现她有一本不离手的橙色笔记本,里面详细地记录着每一期讲座老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讲座的主题,“因为老师比较多,记录下来一目了然,便于我跟他们联系。”而在她的电脑上,同样清晰地归档着每一期讲座的资料和照片。 在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活力。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南官人文大讲堂轮流排班表,两人一组,轮流值班。这表明每个周日上午讲课的现场,除了图书馆负责人,都至少有两个工作人员得在现场出现。 王教鹏在2007年5月份进入图书馆时,第一期讲座已经结束,但之后开展的每一期讲座他都参与其中,不是轮到值班、拎着幸运听众的奖品去现场,就是调试设备,或是制作海报。当然,这些并不是王教鹏唯一的工作内容,他还负责各兄弟单位邮寄过来的书籍、杂志的登记录入。 说起来,他最怀念的还是在老街九号时的那段时间,无论是花窗影印,屏风微遮,朱漆雕栏的环境,还是竹帘雅座,听众对坐品茶、低语,自由随意地听讲,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反响非常好。只是在2008年4月份,老街九号经营转让,不得不重新选择场地。不过,现在的环境,虽然跟以前大有不同,但古朴、轻松之感犹在。 而关于海报的制作,王教鹏说自己和好几个同事几乎都是门外汉,一开始时根本不会使用PS,不会制图,在一个懂得PS同事的教授下才慢慢学会了基本的制作。在图书馆工作,每个人的潜能被无限发挥出来,个个都是一块“好料”。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马嘉琪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虽然她在2007年11月离开了图书馆,但是那段累并快乐着的经历却让她至今难以忘怀。当时她主要负责宣传、策划、设计以及《商都文化》刊物的编辑工作。 初生牛犊不怕虎。图书馆挂牌成立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图书馆的功能。为了宣传,马嘉琪在没有任何媒体资源的情况下,通过114查到各个媒体号码逐一联系,一个个电话打过去,开拓出了一条路子。图书馆也好、讲座也好,都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媒体主动前来采访报道。 那一年多的工作时间里,马嘉琪常常是一到休息日就生病,她笑称,可能是因为工作的时候太用劲了,没感觉到累,一放松感冒就“登门”了。 来有影去有踪 看着梵高《麦田上的乌鸦》,听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看着毕加索的《梦》,听着班得瑞的月光,欣赏着孔湘闳优美的舞姿……瞬间,整个南官人文大讲堂内时光凝结,听众们完全沉浸在这视觉、听觉的盛宴中。 《奢华的享受———关于艺术之美》是第200期讲座的主题,由台州市文化馆馆长孔湘宏主讲。乍看题目,稍显理论,而听众们在讲课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因为孔湘宏带来的是全新的讲课方式,结合了书画、音乐和舞蹈,活泼又生动。 南官人文大讲堂虽然不同于其他讲座,这种自发性讲座来的人也比不上有组织的讲座,但是每次讲座能够遇到懂艺术,有互动又认可和喜欢她讲座的听众,是孔湘宏最开心的事,跟人数多少无关。 “来听讲座的人素质都挺高的,对艺术的理解力也非常好。”孔湘宏告诉记者,文化服务本身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南官人文大讲堂给群众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带来一种沟通与交流。 的确,在每次讲座后,工作人员都会向听众发放问卷调查,而问卷调查显示,听众之所以前来听讲不外乎三个目的,即求知充电、文化休闲以及以文会友。 南官人文大讲堂第一期主讲人———浙江图书馆袁逸教授,至今还对五年前的情形印象深刻,无论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执着和热情,还是讲座的方式。当时他带来了自己精心收藏的绸缎结婚证书等实物,以及记录社会历史变迁的老照片,引来了现场听众的啧啧惊叹声。 那是他第一次受邀开展这种类型的讲座,听众三五成群地围坐着,轻松悠闲地喝着茶,然后聆听着他的讲座。“以前我参加的讲座都比较正规,放在大礼堂或会议室进行,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像一个说书人。设备可能也不是很完善,我心里并没底。”袁逸笑着说,“说实在的,我当时心里还真是有些忐忑。”但这样的讲座却让袁逸和群众有了亲切的交流。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俞志慧说起南官人文大讲堂,对此赞赏有加。去年11月,他给听众带来了关于文献记载与文本解读两种取向的讲座。在他看来,路桥图书馆在人手不足,办公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把讲座开展得有声有色,把《商都文化》办得像模像样非常不容易。他也希望,当地能够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听众。 200期讲座,200个主题,200位不同的专家学者。这也意味着,讲座给听众提供了200场不同的文化大餐,他们还将继续朝着讲课老师不重复的目标行进。 当然,对于讲座的主办方图书馆来说,并不只是邀请学者专家讲一堂课就结束,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 从第一期讲座开始,图书馆就坚持“人走茶不凉”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讲课老师的持续联系。每一期讲课结束后,图书馆都会把当场老师讲课的视频刻录成DⅴD邮寄给讲座的老师,展示和陈列收藏老师们的著作。每一期图书馆自办的《商都文化》也都会邮寄到他们手中。 图书馆还为每个来讲堂做过讲座的专家学者建立一份完整的档案。他们所希望的是与专家学者建立长期的联系和协作,既能解决路桥地方文化研究缺乏专家的困难,也为宣传路桥、扩大对外影响和交流提供新途径。 同时,在南官人文大讲堂的影响下,自发性的讲座这一形式开枝散叶,乡村人文大讲堂、企业课堂、部门讲堂也在全区各地纷纷开办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开办200期的南官人文大讲堂已经成为了路桥人心中的一个文化记忆,必将随着他的继续举办,最终结出丰硕的文化之果来。 |
来源: 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