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012年06月12日 08:53:33 中国路桥新闻网 |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 农家书屋到底好不好,建好了,农民肯定是喜欢!它的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 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目前在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家书屋既面临着重要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书屋标准,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根据我们蓬街目前的现状,农家书屋工程包括建设、管理、维护和使用四个方面,四者缺一不可。建设好是前提,管理好是关键,维护好是重点,使用好是目的。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们路桥区蓬街镇51个村(居)中,都建立了村居文体活动中心,近两年,因村办公楼的移址和挪用,三分之一的村居已经失去了活动场地。书屋管理人员也主要包括村委会人员、老年协会成员,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管理员,且多数管理员的工作都是义务性的。书屋的管理主要采用“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模式。 存在的问题: 1.职责不明。书屋资产归属、维护和后续发展由谁负责等问题,没有明确,难以做到各负其责,影响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2.重建轻管。大都村(居)依托建设俱乐部之际,添置了一些图书,至今没有新增一本。建成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资源匮乏。书屋自购实用新书少,受赠的旧书多,有些知识内容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满足不了生活娱乐所需,激发不了村民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书屋的吸引力必然会锐减。很多书屋的图书数量少, 同一批次建成的配书雷同,没有为书屋订阅专用报刊,即使个别有也只是很少的几种党报党刊,基本无更新渠道,书屋只能维持现状,恰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书屋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村里工作人员兼任,均为义务管理者,无暇或无能力钻研专业知识,管理上也仅仅做些传统的借借还还服务。加上缺乏专业知识,无法保证书屋的开放时间,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不利于图书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 5、借阅率低。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 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 书屋虽然建起来了,图书借阅率偏低,情况好些的,平均每天三五人,差的根本没人光顾,甚至关门了事。 6、缺乏购书经费。就我们目前第一批建设的农家书屋来看,除蓬街居、光明村、新南村藏书量达一千册外,金中村只存500册,光盘只有电教类的十多张。添齐图书需2万元左右资金(正版),再加上光盘,共需3万元左右,大部分村(居)拿不出这笔资金,也不愿意将钱化在这里。 三、农家书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依据村民读者需求,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是农家书屋完善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在建设、管理、利用、发展机制上不断探索和改进,在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等各个环节上抓准抓实,从归根本上解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1、明确责任。尽快确定我区农家书屋的资产管理主体,进行资产登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区文广新局要建立健全书屋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和专项检查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书屋的正常运行。 由区委宣传部将书屋的建设和管理纳入镇(街道)宣传文化工作的考核目标。书屋的日常管理由镇(街道)党委政府负责,行政村 按照制度抓好落实。2、整合资源。 将农家书屋与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老年协会、农村远程教育室等结合起来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节约建设成本,提高书屋的利用率和综合效能。 3、培训保障。通过举办管理员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加强管理员教育培训,颁发农家书屋管理员资格证书,强化了管理员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水平,并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通过财政适当补助解决村图书管理员的报酬问题,也可与村邮站工作人员兼并,落实劳动报酬。4、资源更新。依托区图书馆,将农家书屋和区图书馆联动运行,把农家书屋作为区图书馆的分馆,将农家书屋的图书作为馆藏图书进行管理,组织图书流动车将馆藏图书、其他书屋图书定期调换到农家书屋,形成一条定期补充、更新、交流图书的畅通渠道,使农民群众始终有新书可看。将送书下乡活动列入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按照“一书一册无复本”的原则,一地一别,甚至一村一别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音像制品。5、开展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读书用书活动,引导村民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努力培养农民群众阅读兴趣。 |
来源: 作者: 编辑: 项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