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4时,距离高考结束已经值得用分秒来计算。蓬街私立中学高三(4)班的班主任郑坚中此时已完成所有的值班任务,独自一人返回空荡荡的高三(4)班。记录了冲刺高考100天的那块时钟上面积累了些许灰尘,他拿起抹布细细擦拭。
此时的高三(4)班,全部桌椅被腾空,一片狼藉。但日历、巨大的横幅、模拟考的排名、学生们信誓旦旦的宣誓纸条伴随着“创造奇迹”四个大字,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都是清晰的。或许只有先后经历过9次高考的郑坚中明白,这样的清晰记忆只是暂时的,终将被学生们抛掷脑后。
空荡荡的教室里,不时有工人陆续进来搬走一些物品,楼下也传来了铁锹砸着门窗的声音。郑坚中说,这里即将成为一家封闭的蓬街私立小学,高三学生一离开这里,紧张的施工作业就紧随而至了。事实上,即便这里依然是蓬街私立中学的老校区,谁又能保证它能留下学生们流过的泪水与汗水呢?
对于高三(4)班,郑坚中说和这批学生特别有感情。因着这份感情,郑坚中萌发了用镜头记录他们生活的想法。百日誓师后,郑坚中开始执行这一想法。
在记者看来,身为历史老师的郑坚中有着几分文人的浪漫。因为他的镜头里不只有为高考奋战的煎熬与苦战,还有豆芽长势喜人、某男生和别班的女生恋爱了……诸如此类苦中有乐的生活细节。
高考是唯一的中心词
鑫都国际大酒店是此次蓬街私立中学高考生入住的酒店之一。6月7日晚,在该酒店大堂里,记者没能打通此次采访对象郑坚中的手机,却意外与他邂逅。当时,他正和别的老师说:“手机响了一整天,没电了,放在房间里充电。”记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询问谁是郑坚中老师,没想到他就坐在眼前。
原本以为,将所有的考生送上考场后,老师们是时候松一口气了。事实上,在考生上考场的时间里,这些老师们还得坚守前线陪考。在学生们结束考试返回酒店后,老师们还得解答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各种提问。“我前半夜没得睡,要守夜,那两位老师守后半夜,就怕学生到时候有事。”郑坚中指指坐在对面的语文、英语老师说道。
在和记者聊天的两个半小时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中断。学生睡不着,跑来拿有助睡眠的药物,郑坚中将随时带在身边的安神补脑液和乌灵胶囊给学生。“这药是蓬街卫生院院长专门给我们配的,有助于睡眠,不能真给他们吃安眠药,明早醒来昏昏沉沉的,影响发挥。”郑坚中说,学生这是紧张的表现,说给他们吃药,其实安慰的成分更多些。
20时左右,一位女学生朝我们走来,即便记者这个没经验的人,也看出她状态不是那么理想。果然,这名女生一坐下来,眼泪就“吧嗒吧嗒”掉下来了。坐在一旁的年级段段长张常尧赶紧将这名学生拉到一旁安慰起来,幸好,一番抚慰过后她的情绪平稳下来。
紧张的不只有考生,还有考生家长。坐在大厅里,时不时能看到考生家长进进出出,一些家长一接到考生电话就往酒店赶,一些没接到电话的家长也往酒店赶,其实就是为了看孩子一眼,一些家长还会和郑坚中他们搭上几句话,讨些安慰。
此时此刻,高考这两个字散发出一种魔力,将无数人吸引过来小心翼翼地关注它。但郑坚中说:“我不紧张。”能说出这句话的人都让记者有些佩服,或许,郑坚中这样说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底气,他一共参加了9次高考。
高考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
郑坚中今年44岁,父亲是仙居人,但江西省泰和县这个地方与他的出生与长大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说起他生命中的9次高考,郑坚中说,一次是决定我个人命运的高考,一次是2011年陪着女儿参加高考,其余7次都是带着一帮学生参加高考。
蓬街私立中学高三(4)班———这所中学唯一的文科班的学生们应该很熟悉班主任郑坚中的高考故事,郑坚中时不时拿自己的高考故事激励他们。
1986年,郑坚中就是在这一年参加了高考。说起高考对于自己的意义,郑坚中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只有考上,不然回家种田。为了不回家种田,郑坚中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看书,夜自习下课后,学校在9点钟就会统一关闭电源,他就点起煤油灯看书。当时,他和同桌彼此鼓励,一起与分分秒秒死磕到底。“整整半年我都没回家,菜和米都是父亲给我送到学校来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坚中在高考时发挥出最佳状态,连平时及格都有问题的数学也考了105分(满分为120分),最终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江西师范大学。
高考改写了郑坚中的命运,他最终如愿成为江西泰和县泰和中学的一名高中老师,在那里执教了7年。加上在蓬街私立中学执教的8年时间,郑坚中先后7次陪伴考生向高考冲刺。“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现在的孩子不需要用高考来改变命运,路桥的民营经济发达,很多学生即便考上重点大学,或许也会回家帮助父母经营生意。但高考不仅仅意味着改写命运,还可以是休整命运,让孩子们经历高考这种历练,懂得坚持与拼搏的可贵。”郑坚中以为,高考作为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
在2011年的这个时候,郑坚中以家长的身份陪伴自己的女儿郑喆进考场。“我能理解每位家长的心态,我也忍不住在这种特殊时候格外关注自己的女儿,但我的女儿心理素质不错,比我们都要轻松。”郑坚中希望女儿的经历,会影响到学弟学妹们,让他们也可以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考试。
毕竟,最艰难的100天已经过去。
每天都在倒数最后的100天
一进入高三,原本在蓬街私立中学新校区就读的高二(4)班搬到了老校区成为了高三(4)班。短短一段路程,学生们能感受到的是环境的巨大变化。“老校区范围不大,那种进入高三的压力是扑面而来的。”这种压力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郑坚中说他们班上有两个学生就选择了离开,一个远赴广州帮家人经营生意去了,一个在杭州参加自考。
每天早上不到6点起床,晚上10点晚自习才结束,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星期六下午3点放学,星期天下午1点就得返回学校上课……这不只是学生们必须遵守的时间,也是老师们的工作时间。事实上,因为晚上要查寝室、早上要陪读等原因,老师比学生的休息时间还要短。“郑坚中的爱人刘文娟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也在带高三年级,楼上楼下的他们只有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能说上话。”张常尧如此表述他们的工作状态,“平时从没时间做饭,都吃食堂。”
但郑坚中前后反复讲述的都是班上学生刻苦读书的故事。在高三(4)班黑板的右侧上角,有一本日历,记者看到的是撕得只剩下最后单薄的一张。事实上,自百日誓师起,每撕下一张,郑坚中都会拍下一张照片以作留念。除了拍日历,他还会拍些班上发生的故事,诸如一次模拟考后家长们来开家长会,因为下雨没法上体育课,学生们窝在教室里难得下了一盘跳棋,或是有几个特别刻苦的孩子早早赶到教室或放弃休息时间埋头于书堆中。
埋头于书山题海中,是我们对高三学生的既定印象,但在郑坚中的镜头里,绝不仅仅只有这些,他在倒数第22天时,拍了女生种的豆芽长出来了;在倒数第11天时,他收缴了一批手机,决定在放假的时候再归还给学生们;在倒数第4天时,他在查寝室时“抓”到了几个讲悄悄话的学生,扣了他们高中生涯里最后的几分……说到倒数第33天时,班里61个学生有30多个学生感冒了,连老师也没能躲过时,郑坚中还是对学生们充满怜惜:“我们买感冒药都是一大包一大包买来大家一起喝的,班干部白天买了不够我晚上又跑去买。”
说起拍这些照片的理由,郑坚中说,因为他觉得和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有感情。为此,他还成立了一个名为“永恒的4班”的QQ群,并把部分照片传到了共享里。“现在他们可能觉得这些照片拍得不好,没什么看头,等再过10年,他们看到这些照片时,一定会再次想起这最后的100天。”说到这里,郑坚中有些骄傲地笑了。
高考,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也许算不上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但对于十七八岁的考生们来说,多半可以算是初次面对的艰难。在此,只愿他们如愿以偿,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