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蓬街镇 > 亮点 正文
让“心”病患者“安全过冬” 护“心”专家来支招
2013年01月21日 10:02:44     中国路桥新闻网

    近日,42岁的陈先生晨练时,突然胸部剧烈绞痛,随后昏厥,立即紧急送进台州恩泽医疗集团(中心)路桥医院。经查,陈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因送诊及时,避免了病情的发展。

  “年纪轻轻的,怎么会突发这种疾病呢?”陈先生的家属十分不解,在常人看来,心肌梗塞这些可怕的疾病应该是50岁以上的人容易患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原本在中老年高发的疾病正在向年轻人侵袭,甚至还有20多岁的心肌梗死患者。”台州恩泽医疗集团(中心)路桥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沈屹说,与老年人身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不同,年轻人心血管疾病的突发,往往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例如抽烟喝酒、通宵打牌、熬夜加班等。

    据当天的值班医生解释,陈先生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狭窄,致使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同时,陈先生可能在低温下晨练时,为心脏壁输送血液的血管发生痉挛堵塞,心脏壁缺血而发生。

    据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大诱因就是寒冷的天气——室内外温差大,人体血管骤然收缩或舒张,就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或复发。最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肪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旦遭遇低气温天气,突发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风险更大。

    那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该如何“安全过冬”?

    据悉,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3月,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专家提醒,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让心脏“安全过冬”,必须注重日常保健,在饮食、生活、药物等方面都要加以重视。一旦发现有头痛呕吐、血压居高不下、胸口疼痛频率增加等症状,都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专家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急性事件的发生。

    1. 注意保暖:冬季寒冷,一定要注意保暖;寒流侵袭时,应适时加衣。室内温度,以保持在18—24°C为宜。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更需当心保暖,穿靴,戴帽,棉袄,手套,不怕全副武装,就怕受凉。虽冷,仍要注意室内通风。家里暖气太热,室外天气太冷,要特别小心‘暖气病’。
    2. 适当锻炼:冬季,适合散步、慢跑、跳绳、跳舞、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不适于晨练。所以,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主张晨练。可以缓慢起床后,把全身搓热;在室内稍事活动。待太阳出来后,穿暖外出适当锻炼。或者到下午再锻炼。有雾的天气,暂停锻炼。锻炼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3. 坚持用药:已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寒冬、尤其寒流来临时,一定要坚持用药,包括治疗药和预防药。同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防不测。
    4. 水要喝够:冬天气候干燥,要补足身体需要的水分。成年人每天约需摄入2000—2500毫升水分。同时,为了防备夜间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早晨心脑血管意外,应保证睡前和早起喝白开水200—250毫升。另外,暖气屋内干燥,最好用加湿器加湿。
    5. 睡眠充足:冬天,长夜漫漫;宜早睡晚起。夜间,保证

    睡眠8小时;午休30—60分钟。充足的睡眠,能防止血压升高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6. 降压宜稳:冬季是高血压病人的多事之秋,不但冬季比夏季更难降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而且血压的波动又和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要经常监测血压,找出血压高峰时间。降压宜稳、宜准。不可使降压幅度太大,宜在血压高峰到来之前服药。有两类降压药冬季需慎用:一类是利尿药,大量、快速利尿损失体内大量水分,容易造成血液粘稠度增高,形成血栓。二是快速、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能使血压迅速下降,是心脑等重要脏器缺血,容易诱发心绞痛、脑梗塞。
    7. 心态和谐:保持心态的平衡、和谐,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至为重要。愤怒、焦虑、紧张、沮丧、忧伤,情绪的大起大落,不但使血压上下波动,而且,也容易引起心绞痛发作、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等。尽量不参加情绪紧张的活动,如炒股、彻夜打麻将及剧烈的体力活动。
    8. 清淡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饮

    食为主。冬天,适当多补充些热量,是无可厚非的。但切忌大鱼大肉地吃,多吃些豆类、青菜、水果。同时,多吃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另外,冬天适当进补也是可以的,但不必过分依赖补品。笔者认为,冬季虽然是心脑血管病高发季节,但是只要做到以上八点,不但心脑血管病能安全过冬,也能防止一些新的心脑血管病例在冬季发病。
    

来源: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