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台州视点 正文
台州最后一家席殊书屋关门 呼吁出台扶持政策
2013年06月27日 09:44:02     中国路桥新闻网

书店里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摆满各种大部头,不少书被挑走了,书架上显得空荡荡。比各种图书更醒目的是一条条写着折扣的白色纸条。

“临海席殊书屋要关门了!”

6月19日,在临海读书的台州学院学生陈君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短信里写着,因为即将转行,书店全场图书打折清仓。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陈君很震惊,而这个时间点也颇有些戏剧性。

就在前一天的6月18日,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当当等网上书店掀起了年中大促,满300减130,49折封顶,各种图书促销广告打得铺天盖地。网店冲击虽然是压死实体书店分量最重的一根稻草,但在临海席殊书屋的女老板杨婷艳看来,这些即将与她无关——虽然不舍,但她还是决定淡出这一行业。

十多年老店,成读书人心中文化地标

2001年4月,临海席殊书屋开业。

在此之前,席殊书屋的连锁店已经在全国各地星罗棋布。

那一年,已经工作的杨婷艳在报纸上看到书店的加盟广告。爱读书的她索性辞掉在通讯公司的工作,在崇和商城开起了书店。书店不大,只有20平方米,但因为临近崇和商城南出口,书店里常常是顾客盈门,即便不是买书的,来看书的人也络绎不绝。

但这番热闹的景象随着书店的几次搬迁,也渐渐远去。

十多年间,临海席殊书屋一共搬过两次。从最开始的崇和商城南门,到三角马路中意宾馆楼下,再到如今的国贸大酒店后的灵江路路口。

尽管位置不再如此前显眼,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临海读书人心中的地位。

2007年底的那次停业搬迁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当时,临海当地一家论坛上询问席殊书屋动向的帖子多达数十个,2008年3月,席殊书屋的新店重新开业,这让不少书友如释重负,席殊书屋也借着新店开张打出大折扣馈赠书友。

时至今日,想起当初开书店的决定,杨婷艳依然不觉得后悔。

临海虽然号称台州府城,但能够买书的地方其实并不多。那时候,除了一家新华书店外,就是巾山路上的几家特价书店和东湖边上的旧书摊。相比之下,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诸如季风书店、枫林晚等社科人文书店早已比比皆是,但同样定位的书店在临海,乃至整个台州却难觅踪影,而席殊书屋要销售的,正是当时被很多人视为“阳春白雪”的社科人文类书籍。

如何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将读者吸引过来,杨婷艳费了不少心思。

席殊书屋推出一系列的会员服务——如缴纳一定会费就可享受不同级别的折扣,可免费寻书代购,并且有定期的读书杂志赠送——这种在当时看起来十分灵活的经营机制,让以往只光顾新华书店的读书人耳目一新。这些特色让席殊书屋产生了聚众效应,除了吸引临海当地的书友外,来自周边县(市、区)的书友也常常慕名光顾。

盛极而衰,成台州精品民营书店孤本

2005年前,席殊书屋一度是国内最大的连锁书店,最高峰时全国曾开出800多家。但此后,连锁店盛极而衰,深陷债务纠纷,并引发全国倒闭潮。

在台州,除路桥外,其余8个县(市、区)都曾有过席殊书屋的身影,但就在2005年前后,纷纷偃旗息鼓。

当年一起奋斗的同僚们相继改行,杨婷艳的书店已然成为台州内的孤本。但她没有放弃,依然选择固守这个不大赚钱的小书屋,并把席殊书屋“让经典成为流行,让流行选择经典”的理念坚持了下来。

虽然教辅类图书比纯社科文艺类赚钱,但在杨婷艳看来,这与她的理想和书店的定位格格不入。十多年里,席殊书屋没卖过一本教辅,摆在书架上的,更多的是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广西师大等社科人文的图书及厚重的大部头。

然而,现实总是不断地蚕食着梦想。

2005年后,网络购书渐渐兴盛,对于实体书店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临海席殊书屋自然也不能幸免。

书店虽然有3909名会员,但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网购大军中的一员,在网上买书不仅折扣低,还可以享受送货上门服务,因此很多人不再光顾实体书店。

从2011年起,杨婷艳不得不思考书店的存亡。

她也有不舍,舍不得因书结缘的诸多朋友,舍不得这一片苦心经营的精神港湾,但另一方面,书店的发展着实已举步维艰。

“书品的单价低,书店的生存最终还要靠销量支撑,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店比较适合,但租金也不菲,书店几次搬迁

与这不无关系。”杨婷艳说。

自从最后一名员工辞职后,她干脆自己打理起书店,有事的时候,父亲也会过来帮帮忙。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年上半年。

终于,杨婷艳狠了狠心,做出决定。

6月24日,跟平常一样,她准时开门营业,但书店的面貌却跟以往大不一样。

书店里不再像往常一样摆满各种大部头,不少书被挑走了,书架腾出了很大的空位。比各种书更醒目的是一条条写着折扣的白色纸条,七折、八折,有的甚至打到了五折以下。纸条贴在书架上,随着风微微地颤动着。

书店门口的立地窗上,多出一幅近2米长的海报。上面一行大字——“书屋改行清仓,7~8折特卖”,下面是一行小字——“相伴古城13载 惜别在即 感谢各位书友”。

书友ft_chang说,如果自己仅是一名读书人,看到书店打折的消息,她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但事实上,看到下面一行小字,她感到了无比心酸。

图书清仓将一直持续到7月中旬。这几天,杨婷艳除了忙着发短信通知会员,告诉他们书店转行的消息外,也在为接下来的服装生意做准备。她开玩笑说,如果下个月还有读者过来,就会发现老板娘还在,但书店却改头换面成了服装店。

书业寒冬,转变经营方式未必就是条活路

转变书店的经营方式,杨婷艳不是没有想过,她坦承这可能将成为未来书店新的赢利点。不过,她总觉得这有违席殊书屋当初的定位,“一旦转型,书店就变味了,席殊书屋的灵魂也就没有了。”

即便是尝试转型,书店的日子也未必好过。为了盘活资金,许多书店已不光只靠卖书赢利生存,而是主副业“混搭”,在卖书的同时,也在卖文具、卖教育培训课程,乃至卖咖啡甜点,甚至是艺术品。

2010年在临海开业的汇文图书,前身是经营多年的知识书店,如今转型为综合图书超市,除主营图书外,还引进办公用品、音像、礼品销售,但这样的模式并非杨婷艳所心仪;而开在台州经济开发区康平路上的B+B书吧,曾大胆创新,一改传统书店固有的风格,可以喝咖啡,可以听音乐,俨然成了一个社交场所和文化沙龙。但即便如此,两三年后的今天,它也已是大门紧锁。

不光是定位高端的书店难以维系,即便是卖库存书的特价书店,也接二连三地倒闭。

若干年前,在临海巾山路、赤城路、回浦路一带,有十多家民营特价书店,光是巾山路便一度开出过四五家。这些书店格局不大,以销售出版社库存的图书为主,进出货量都很大,每本从几元到十几元,很受淘书人的喜欢。

但如今,倒闭的倒闭,转行的转行。唯一硕果仅存的三角马路旁的华瑞特价书店,在席殊书屋宣布关门不久,也在门口贴出了店面转让的广告。

在杨婷艳看来,实体书店遭遇寒冬并非读书的人少了,而是人们的阅读方式在改变。

“现在上网买书的人还是很多!”杨婷艳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电脑、手机阅读,纸质图书的市场已经越来越窄,更遑论定位人文社科的实体书店,更是难上加难。

书友叹惜,有关部门表示将出台扶持政策

对于席殊书屋的黯然离场,不少临海当地的书友深感惋惜,连叹舍不得。

“姐,你真的不开了?”魏然是温州一家职业技术学院的在读学生,得知书店要关门,她回临海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求证。当从杨婷艳那里确证了这个消息后,她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读书的时候很多课外书都是在这儿买的,席殊书屋承载了我青春时代太多的记忆。”魏然说。为表示对书店的支持,她在店里挑了两本书,临付钱的时候,她小声地嘀咕着:“真是可惜了。”

上官柏林也是一位爱书之人,他是席殊书屋的第一批顾客,十多年下来,已经在那里买了将近5万元的书。

“席殊的书都很精良,不像在大书店淘一本好书特别费劲。”在听说席殊要关门之后,他告诉记者,觉得自己以后连去崇和门的必要都没有了。

在网络上,也有人发帖表示不舍。网友“xycu”说,“虽然早就听说传统书店会没落,但没想到会那么快……感谢席殊书屋曾经的陪伴!”另一名网友“云里飘雪”表示,“古城即将少一张城市名片……”

也有人对此表示理解。网友“继往开来”说,像席殊这样专卖好书、定位小众的书店做到现在很不容易,“现在卖得最好的都是教辅、成功励志类图书,席殊书屋有限的消费群体很难撑起一家书店的未来……”

“如果有关部门对民营书店出台扶持政策,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书店的经营困难。”一位有多年图书经营经验的书店老板说。

记者从临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与产业科了解到,接下来,临海市将会出台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届时,将会涉及民营书店租金补贴等事宜,这项政策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出台。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商报 作者:施盈馨 张 超 责任编辑:丁楚兰

来源: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