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新桥镇 > 镇街道风采 正文

古老的五凤楼

2012年08月13日 10:48:05 台州商报 本报记者:

新桥五凤楼全景

飞檐挑角处的凤首

居住在“五凤楼”里的居民在做传统的炒米饭。

管见微讲述“五凤楼”的故事。

住户的迁出,房屋一间一间地上锁。

   “五凤楼”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品。它充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在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新桥“五凤楼”古民居,是台州境内保存最完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处“五凤楼”,它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是我国“五凤楼”建筑最完美、绝无仅有的一处。

  “十步九回头,想看万岁五凤楼”

  “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传说,明代温岭太平有个“祭酒”的大官叫谢铎,显赫一时。年老退休时,他在路上老泪纵横,十步九回头,舍不得离开皇上。皇帝知道了这件事,皇恩浩荡,允许他仿照宫廷建筑建造楼房,于是有了“十步九回头,想看万岁五凤楼”的故事。

  传说中的谢祭酒建“五凤楼”之事已无从考证,可现实中的新桥“五凤楼”宅园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30平方米,现存平房、楼房80余间。飞檐挑角处是曲线优美的凤尾饰和凤首高耸的灰塑浮雕,其风格豪放、规模宏大,的确有皇家建筑的风韵。“五井十五明堂”四合院式的组合,进与进之间屋檐相接、走廊相连,浑然一体,人在楼中廊下行走,无论刮风下雨都畅行自如。“五凤楼”内有50多扇窗棂,镶嵌着蝙蝠等动物图案。柱、梁、廊上有花卉、禽兽等木雕,技艺精湛、图案美观,集中体现了民间技艺的高超水平。

  建造这座“五凤楼”的是新桥的“管”姓家族。据考证,早在元代,新桥管氏的始祖就迁居到这里。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管氏逐渐成为新桥当地的大姓,直到现在,新桥仍然被称为“新桥管”。

  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五凤楼

  管氏家族的第19代传人管见微今年80岁,但说起“五凤楼”依然记忆犹新。他说,新桥“五凤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到现在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从小,他就居住在“五凤楼”中,对于“五凤楼”,他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新桥的“五凤楼”中,最有名的就是其中的“矩楼”、“风满楼”和“米船楼”。

  “矩楼”,是二透里中那座紧靠主楼的八角亭楼台,它是当时管氏的女眷平常对月当歌、吟诗作画、穿针引线的场所。只可惜,解放后随着人事的变迁,“矩楼”已经坍塌。

  “风满楼”是主楼大门以西的那一排平房。当初的“五凤楼”面朝一望无际的平原,“风满楼”取的就是风雨来临之时,即“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意。

  “米船楼”是位于主楼大门以东的那三间偏楼。这三间偏楼原是平房,名字也起得风雅,叫“爱吾庐”;后来改建为楼,楼形如船,故名“米船楼”。建“米船楼”的主人姓管名赓堂,他虽不曾得功名,但酷爱诗文丹青,而且为人豪爽大方,结识了很多台州内外的文人墨客,也接济那些贫困潦倒的读书人,因此“米船楼”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到此吟诗赋词。在管赓堂的倡导下,那时的新桥文风渐盛,享有“诗礼传家”之名。“米船楼”是五凤楼诗词文化的代表,因此也常被新桥人作为“五凤楼”的代称。

  55年的记忆里,怀念五凤楼曾经的笑声

  住在“五凤楼”里的王大爷今年已经81岁高龄。当初,因为路桥机场营建,他被迁到此地,在这里,他已经生活了55年。曾经的“五凤楼”,里里外外80多户都是住满的。一到傍晚,孩子们便在门庭里嬉笑玩耍,笑声传遍整个楼。只是,由于老镇改造以及“五凤楼”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很多住户都迁出了这里,慢慢地也就冷清了下来,再也恢复不到以往的热闹。现在居住在“五凤楼”里的只剩4户了。

  因为年久失修,特别是近年来“云娜”、“卡努”等台风对“五凤楼”造成的极大破坏,有些部分已经残破。不过,目前路桥区、新桥镇两级政府已经正在积极上报“五凤楼”修缮计划,争取省级文物修缮基金的支持,尽快开展修缮加固工作,使“五凤楼”这个台州古建文化的宝贵遗产能够更好、更长久地保存下来。

  记者印象

    第一眼看见新桥的“五凤楼”,心中有些许感叹,历经两三百年的风霜洗礼虽然有些破旧不堪,但它依然岿然不动。漫步宅中,细细品味这座古老建筑的沧桑,静谧的四周令人安详平和。80岁高龄的管见微老爷爷,一直给我们讲述他印象中的“五凤楼”。它的变化印证了管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亦见证了台州的历史变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