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横行的“蟹”
2014-11-25 14:47:17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叶娇

  “秋风响,蟹脚痒”,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蟹肥桔黄时,想必老饕们早已望眼欲穿、馋涎欲滴了吧!

  螃蟹味美绝伦,不过,对于这一全身硬壳,走路横行的家伙,第一次吃它的人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勇士,怪不得鲁迅先生说“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呢?相传几千年前,江河湖泊里有一种大甲壳虫,双螯八足,它们不仅钳食稻谷,还用螯伤人,被人们称为“夹人虫”。后来,大禹治水,派名为巴解的人到江南督工,夹人虫不时侵扰,严重妨碍工程,巴解想出一法:沿城挖壕沟,沟内灌沸水。夹人虫来袭时纷纷坠入沸水,活活烫死,烫死的夹人虫周身通红,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鲜香之味。巴解很好奇,掰开甲壳,发现香味更浓,便试着尝了一口,顿觉味道鲜美,无与伦比,从那以后,这害虫一跃而为家喻户晓的顶级美食。人们为了纪念和感激巴解敢为天下先的功劳,取其名“解”字,下面加一个虫,将夹人虫命名为“蟹”,意为巴解征服夹人虫,乃天下第一食蟹人。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是否有巴解其人,无从可考;且“蟹”原本写作“蠏”,上下结构也只是我们今天的习惯。但螃蟹闹灾历史上倒是确有其事。《国语》中曾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发生过一次非常严重的蟹灾,为害惨烈,吴国的螃蟹不仅使整个吴国粮食减产,甚至到了连第二年春播的种子都留不足的地步。蟹灾直到元朝都还有,元人高德基《平江记事》中记载元大德十一年,江南吴中地区,螃蟹就像蝗虫一样,汹汹而来,整片田野触目皆是,稻谷被扫荡殆尽。这次灾害被称为“蟹厄”,也产生了“虾荒蟹乱”之说。可想而知,古代江南人民对这为害水稻的螃蟹必是痛恨到了极点,只有吃了它方能一解心中之忿。《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螃蟹咏》写道:“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正说出了只有吃掉螃蟹方能保护庄稼的道理。真没想到,古代江南人对螃蟹的这种憎恨,竟然造化了螃蟹这样的美食,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螃蟹这种长相奇特、行为怪异的动物,古人曾予以它不少别名,《本草纲目》中就记有四种:“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空,则曰无肠。”原来螃蟹本只叫“蟹”,我们今天熟悉的“螃蟹”一称是源于它横着朝两侧走的特点,两侧乃旁也,所以俗加“螃”字。

  蟹实际上有肠,但长在蟹脐中间,条状,极为细小,古人误以为蟹无肠,故称蟹为“无肠公子”,后引申指心肠不好、没有心肝的公子哥儿。蟹横着走,显得横行霸道;这样一种没心肝、霸道的形象,人们一下子联想到了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多管闲事又霸道的法海和尚,人们厌恶他,就把他与蟹连在了一起,传说他后来被太白金星追杀,无路可逃躲进了螃蟹肚子,天天坐在蟹壳里盘腿打坐、修行思过,所以后来干脆称之为“蟹和尚”。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提到这个传说,“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螃蟹在江南,人人熟知,人人得以享其美味,所以在吴语中也就留下了不少它的身影。大量与蟹有关的词语、歇后语,反映出人们对螃蟹细致观察以及螃蟹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蟹能蜕壳,每蜕一次,就大一些,但刚蜕壳的蟹,四肢无力,所以人们就以“软脚蟹”比喻软弱无力之辈。蟹爬行靠脚,没有脚的蟹吴语称“呒脚蟹”或“蟹砣砣”,比喻“光杆司令”,也指没有用的人;而“独脚蟹”则指某人仅有一个部下,偶也指“光杆司令”。我们台州,不仅地处江南,又濒临大海,螃蟹的种类很多,生活中的蟹语自然也就更为丰富。有些蟹外形很大,实则无肉,则名为“空壳蟹”,表示“空架子”;有些蟹随水漂流,不知进取,则称为“大水蟹”,用以比喻无主见者;蟹味鲜美,但要新鲜,死蟹常有毒,不可食,是无用之物,所以就有了“死白蟹”一称,指没用者,或喻必将失败之事物(白蟹是台州人对“梭子蟹”的称呼)。还有“倒蟹壳”一词,指劫夺别人夺取而来的财物。更有些词极为特殊,以螃蟹身上不可见之物表达“没有,绝对没有”之意,像“蟹血”、“蟹籽”,谁见过螃蟹身上的血与籽呢?

  语言中有关蟹的歇后语就更多了:螃蟹吐沫——没完没了;螃蟹过河——七手八脚;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螃蟹蜕壳——溜之大吉;螃蟹洞里打架——窝里横;柳条穿螃蟹——勾勾搭搭;渔船上的螃蟹——串起来;水缸里的蟹——跑不了;螃蟹爬竹竿——过节见;螃蟹断爪——横行不了;螃蟹爬进鱼篓——进得来,出不去;竹篾里捉螃蟹——十拿九稳(手到擒来);老太婆吃蟹——嚼碎舌头;蟹壳黄喂狗——够(狗)香的;螃蟹吃高粱——顺着杆子往上爬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