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展坛笔记 正文
来一场“砚宴”
2014-12-08 16:51:30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李承静

  关于砚台,相信没有几个中国人是不知道的,我指的是年龄在20岁以上的这批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文房四宝“纸墨笔砚”的其中之一,砚台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到今天,除了少数的专业人士和书法爱好者之外,砚台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并不为过。

  关于砚台,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是这么解释的:“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知道“四大名砚”的人多,但很少有人留意过台州本地的砚台——“台砚”,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台州人,说起台砚,也是一脸茫然。其实,在台州诸多石文化中,台砚具有独特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是台州宝贵的文化遗产。台砚品种繁多,用来制砚的主要有青石、方山石、长峙石、永丰石、连盘石、小岙石、乌岩石、石梁石、白石石、龙头石等。因为台州石普遍密度高,吸水量低,颜色多样,纹理层次清晰,且石性温润,质重体轻,磨墨无声,叩之韵平,墨色生光。石呈青色、紫色、黑色、白色、玉色及花色等,上缀满黑点、古斑、玉片、凤衣白等。因各种斑点斑质坚实,故易于发墨,适于制砚。

  不广为人知的是,台砚历史久远,由于历史上台州地处东南一隅,交通闭塞,信息不通,普通人家用砚都以实用为主,对石材从不讲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旧时台砚造型简单,纹饰几乎绝迹,砚底则均为毛坯,一斧一凿痕迹分明,砚身厚,有些方形砚四面角雕有四足,形成台砚粗犷的自我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很神奇的魔力,能够让很多“死物”拥有活力。就拿文房四宝来说,文房四宝最初的职能只是写字的工具而已,谁都不会想到,久而久之,“笔墨纸砚”都开始各自修行,并“修炼成精”。很多砚台,经过加工之后,已经不再是盛墨的容器,而是一件具有极高价值的艺术品。明清两朝之后,砚台工艺精品尤多,纹饰美观,特别得到藏家的喜爱。尤其是“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藏品,砚式上承历代,百花齐放,风格多样,取材之广泛为历代所不能及,更是藏家梦寐以求的宝物。

  很多东西一旦有了规模和价值之后,总是逃脱不了被大肆翻炒的命运,普洱也好,黄花梨也罢,都经历过一段极其疯狂的岁月。早在1994年的香港拍卖市场,砚台就已受到收藏界青睐,其价格最高的时候可达到20万人民币。10年后的香港,砚台的价格已突破百万人民币。2004年4月,香港苏富比(微博)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清康熙松花石雕夔龙纹砚”就以140.64万港币成交。翌年,香港苏富比再次推出了“清乾隆松花石雕灵芝纹砚”,以191.2万港币的高价成交。而内地的砚台市场,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直到2007年,江南第一拍西泠印社拍卖首设名砚专场开始,砚石市场才受到收藏界的关注而风生水起。虽说在商言商,商业社会难免会有这样的景象,但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黄花梨是拿来摆设的,普洱是拿来喝的,砚台则是拿来盛墨的,它们的原始功能里面,没有一项是用来炒作的。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