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他把叔叔当成了爸爸
2014-12-22 09:50:19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本周主持:袁淑秀

  一直以来,做了很多个案。其中有一个个案让我记忆犹新。回想起来,忍不住将它记录下来。

  一个13岁的男生,有点放荡不羁,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却是一个逃学一年多的流浪儿。

  说他是流浪儿其实有点不恰当,因为他有家,家里有爸爸,爸爸是一个木匠。

  他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是由我们的一个记者朋友带来。半个月前孩子又一次离家出走,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一直帮助他的记者不知如何是好。

  为什么他要反复离家出走呢?我们先向记者了解了情况。

  父母离异后,男生跟随父亲,比他大2岁的姐姐跟着母亲,母亲好像已另成家。他父亲经常喝酒,2006年曾用开水烫伤过他的腿。半个月前父亲喝酒打骂他,故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后,孩子一直在街上与不良少年鬼混,有扒窃行为,还经常撒谎。这位记者一直在帮助他,每次虽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他又恢复原样。

  我们先给孩子作了儿童行为量表,共48项的量表让人一目了然。

  行为表现很多的(有2项):脾气很大、造成的麻烦比同龄孩子多。

  行为表现相当多的(有15项):对大人粗暴无礼、易兴奋和易冲动、学习困难、破坏性、撒谎或捏造情节、好争吵、偷盗、不服从或勉强服从、欺凌别人、容易分心或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迅速和剧烈、不喜欢受纪律的约束、经常打架、妨害其他儿童、有饮食问题(饮食不佳、进食中常跑开)。

  接下来我们没有进行更多的言语交流,先让不设防的他进入沙盘游戏。他的初始沙盘(见图)比较简单,花时很短。

  最明显的特点构造了5个家,表明他对家的强烈渴望。我慢慢尝试着从他的语言中了解他。

  我问:“你自己有在里面吗?”

  “有的,住在这里。”他指了指小平房,第一个拿的沙具。

  我问:“房子里还有谁呢?”

  “嗯,还有叔叔。”

  我问:“那爸爸呢?”

  “他住在这里,还有姐姐。”指了指二层小平房和小平房的隔壁。

  我问:“那小房子里呢?”

  “是叔叔的老婆。”

  ……

  他将房子基本盖在了自己的对面,靠近我坐的位置。他自己这边则比较空,他也许感觉到很迷茫,很想依赖他人,包括帮助他的叔叔、咨询师等。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帮助他的记者叔叔住一起,并非跟爸爸住一起,表示着他与父亲关系的疏远,另一方面表现出对叔叔的依赖。他把关爱他的记者假想成了父亲,从他那里填补缺失的父爱。隔壁住着他的姐姐,我从内心里隐隐觉得他对姐姐存在一种又想念又抗拒的心理。沙盘中没有提到妈妈,也许他对妈妈的感觉已经很模糊,对姐姐的同病相怜让他难以忘怀。但是,他与姐姐已经6年没见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关键人物。

  时隔10天左右,记者将他和父亲共同带到咨询室。

  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瘦瘦的男人。我试图让父子一起完成一个“作品”。父亲有些忸怩,孩子不乐意。在我们的鼓励下,两人终于慢慢拿起了沙具,虽然都有些僵硬,最终还是完成了亲子沙盘(见图)。

  在做沙盘的过程中,爸爸将正在念书的“教师”当成自己,将对面的“小男孩”当作孩子。儿子却将“爸爸”向后转180度,背朝着自己!父亲有与儿子沟通的欲望,但却如沙具中的教师一样,过于严肃、过于教条,引起儿子的反感。儿子有一种抗拒心理,不想与父亲面对,难怪他将叔叔当成爸爸!

  我深切感受到父子之间存在的问题,沙盘像明镜似地将两人的关系暴露无遗,就像海灵格(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的家庭排列一样。

  后来,我们单独跟父亲作了沟通,希望他能更顺利地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走上正道。父亲的力量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包括我,也包括一直帮助孩子的记者。

  袁淑秀简介:台州市路桥区极点教育咨询服务馆馆长兼主任咨询师,感象作文训练体系共建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及心理咨询。

  腾讯名博:

  http://user.qzone.qq.com/153492046/

  电话:82526000,QQ:153492046

  南官心理信箱:taizhouxl@sina.com

  南官心理援助QQ群:84914551

  南官心理沙龙设路桥区图书馆内,不定期举行,欢迎各界心理学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参加。

  联系电话:82526000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