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现场本报记者王 挺摄
交通运输局前身是交通局,成立于1994年,于2012年5月更名为交通运输局。建区以来,我区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建成了机场迎宾大道、路泽太公路、东方大道、路院路等高等级公路,改建了十路线、椒新线等一批县乡公路,实现了通村公路“双百”目标。为加快和完善我区的路网建设,“十二五”期间该局按照“规划紧扣中心目标、定位体现区位特色、项目突出城市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格局和产业布局,编制了《路桥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近几年,该局更是加大了交通的投资力度,每年投入近10亿元。
记者:路桥的路网总体格局将会是怎样?
答:近几年来,随着我区交通投入的不断增加,路网结构正在不断完善,而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了我区“七纵五横”的总体路网格局。七纵是按南北走向贯穿路桥境内的主干道路,由东向西排列:一纵是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沿海高速),二纵是75省道南延,三纵是疏港公路,四纵是椒江至机场至温岭新河公路组成,五纵是76省道复线及北延(路泽太及路泽太北延公路)组成,六纵是现在的104国道(松塘至泽国段),七纵是104国道(桐屿至温岭泽国)改建公路、桐屿至临海马头山公路组成。“五横”是按东西走向贯穿路桥境内的主干道路,由南向北排列:一横是新机场高速公路(连接甬台温高速与沿海高速),二横是现在的白金线及西延公路和东延至白沙交通码头连接线公路组成,三横是路院路、肖王至洋屿公路、东方大道及东延至西廊岛公路组成,四横是路桥永跃至沿海公路,五横是现在104国道横山头至松塘段及路桥大道东延公路组成。
记者:我区最大的交通项目南山至洋屿高架已通过省发改委批复,其建设规模和下阶段安排将是怎样?
答:南山至洋屿高架快速路计划于明年年底前开工建设,将是全市首个高架和地面道路同步实施的工程,也将是建区以来投资额最大的一条公路。该项目总投资约29.8亿元,将按一级公路6车道标准建设,采用桥隧相连方案,主线起点位于南山,与路院路相接,终点位于洋屿,与东方大道相接,主线长约10.9公里,同步将建设南官大道连接线长约1.4公里,总用地约1950亩,涉及路桥、螺洋、路南、峰江、横街、新桥等6个镇(街道),建设该项目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将为内环减负减压,形成东西走向快速通行。由于建区时间短,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使得交通拥堵现象非常严重。随着未来几年,我区西部新区建成和沿海大开发的推进,东西方向交通需求会更加迫切。南山至洋屿高架快速路建成后,从城区到金清的行车时间将由40分钟至5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原来甬台温高速台州南(院桥)互通口至台州机场的行车时间,也会缩短一半多,这对市区相向发展和台州城市群的构建,都将有积极作用。
二是将采用立体式构造,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南山至洋屿高架快速主线高架长约7公里,双向6车道。全线设置南山、路泽太和机新南路互通3处,其中南山互通为与南官大道联通设置,路泽太互通为路泽太高架建设预留,设置机新南路互通是考虑机场和新桥片区交通需要。高架快速路由于采用立体构造,在地面道路中央分带处建高架桥,与一般公路相比占地面积减少一半,相当于用1条6车道公路用地建2条6车道公路,能做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是将解决“路梗塞”,架构出快速路网体系。路桥是台州仅有的2个不通高速的县(市、区)之一,在建的75省道南延、椒江至路桥机场公路改建、76省道复线北延工程、机新南路、沿海高速和今年上半年通车的104西改线,均为南北向通道,建成后南北向总车道数将达到30个,而我区东西方向道路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主要是由院路线、机场迎宾大道、东方大道组成的交通干道。目前,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南官大道是“断头路”,南北方向不能贯通,城区交通拥堵尤为严重。10.9公里的南山至洋屿高架快速路将自北向南串起南官大道、公园路、104国道、路泽太、椒新线、机新南路等6条主干道,而形成网格化。该高架快速路建设不仅可以顺畅全城交通,而且远期能连接到台州环线高速(由甬台温、台缙高速东延段、沿海高速和机场高速组成),将形成全域“5分钟上高架、15分钟上高速”的快速路网系统。经过综合考量计算,这条道路使用20年,可节约燃油约10151.1万升。
记者:当前,群众对实现我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呼声很高,请问,我区的公交将如何规划发展?
答:一是科学编制公交规划,公交覆盖实行新突破。我区原来的公交线路,可以追溯到2002年路桥城区公交联合有限公司的成立。然而,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面积的增大,原有的公交线路10多年未动,跟不上发展步伐。对此,我区专门出台《路桥城区公交新规划》,共投入约23000万元,在今年年初投放23辆高档公交车,将原来的8条公交线路增加到11条,公交车总里程从105公里增加到160公里,车辆由89辆增加到112辆。我区在新建249个公交候车站点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目前基本实现每条公交线路每间隔500米就有一个公交候车站亭,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基本覆盖核心城区所有道路及居民小区,使市民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并对城区治堵和“四小车”的治理也大有帮助。
二是重新配置公交运力,实施公交国有化改造。我区已对城区到金清镇的城乡公交线路进行国有化改造,路桥汽运总公司斥资4000万元,对此前经营的路桥金路客运有限公司共87辆车的股权进行收购。今年5月27日完成收购后,路桥汽运总公司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改变了以前私营线路车辆运营混乱、群众投诉频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新购置了50辆公交车,替换以前从事城乡客运的老式小巴车,新的农村公交站亭建设也已着手筹备,新开城区至新桥、横街、蓬街、金清等四镇的4条城乡公交线路及2条支线,标志着我区“城乡公交一体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三是政府购买公交服务,积极提升公交吸引率。我区以政府购买服务质量的方式,对公交线路实行IC卡一律6折,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军人免费,60至70岁老人享5折优惠,保证了公交的可持续发展。我区给予公交企业新车购置、老人优惠、IC卡优惠、经营性亏损等多种补贴,同时,聘请第三方审计公司对服务质量进行考核审计,并依托96520交管投诉电话监督,根据其服务质量好坏给予奖罚。我们开展公交百日提升活动,通过一项项具体举措,让公交车真正快捷起来,分担更多出行量。路桥大道下庄卢至电力大厦双向7公里公交优先道运行良好;卖芝桥单行道上500米公交逆向通行道已开通,实施公交特许通行;即将实行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一卡通,这在台州尚属首创;将在公交候车站亭上配置公交智能站牌,让市民在候车时,时刻掌握公交车运行的轨迹;对城区发车间隔较长的公交线路,实行班次加密方案,也已在论证中。
记者:目前,我区交通项目众多,请问是如何保障这些工程顺利按期进行的呢?
答:目前,我区交通项目续建、新建、报批的共有17个,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有些要素瓶颈也很明显;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项目进度。为此,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
一是抓项目报批和施工进度。项目前期推进上,我们进一步落实“政府主导、交通牵头、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前期工作机制,将原来的部门推动转变为政府推动,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及时解决前期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局里专门设立建设科(规划科)科长负责所有项目的项建书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期间的专项报批,及时掌握各部门报批的政策、动向,努力实现报批环节的无缝对接,尽量缩短报批时间。在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采取“一碰头、一督查、一点评”的措施,谋划全局节点目标,保持每周由分管领导召集项目指挥部人员对项目进行碰头研究,每半月由局组织专门班子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每月由局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例会对项目进行分析点评,保证每个节点按目标要求落实。
二是抓政策统筹处理。推行了统分结合、分级负责的交通建设推进机制,采取与镇(街道)包资金、包责任、包时间的打包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镇(街道)工作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征地拆迁工作的全面推进。同时,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动员干部深入一线,做细做实群众的思想工作,在用地指标安排上,优先考虑村民安置地的建设指标,适当考虑被征地农民的拆旧建新等安置地指标需求情况,用活用足省国土厅关于主线拆迁安置土地指标返还的有关政策,以顺利推进。
三是抓资金保障。一是筹资,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服务地方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放贷倾斜的利好政策,在项目前期报批,同时做细项目融资的基础性工作,获取贷款。整合交通系统内的企业,盘活资产,进行融资。二是合理使用。对在建项目实行同一账户集中支付,通过各项目资金支付的时间差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实行资金“出口”管理;通过开户银行监督承包人的用款额度、支付用途,督促承包人依规使用建设资金。并落实专人负责计划安排和资金管理,密切跟踪关注变动频繁的土地等各类规费的标准和支付方式、区域赔补偿政策和支付方式,随时调整投资计划。建设各方每月碰头1至2次,对资金计划的安排情况多次核对,使资金计划使用管理严密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