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小学中学 正文
20年春华秋实 20年三尺讲台 20年人生芳菲 20年桃李满园
2014-12-29 14:31:31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本报记者  於徐阳  见习记者  李哲  文/摄

  从革命摇篮江西井冈山到路桥,相距甚远,约950公里。

  从江西吉安师专到台州各学校,其实很近,仅一步之遥。

  上世纪90年代初,江西等内地的教师队伍已趋向饱和,而台州地区教师队伍相当匮乏。

  “走出去把人才引进来。”就是这样一个决定,原蓬街中学校长、现蓬街私立中学校长叶林平与其他人一起,在1994年先后赴江西吉安、九江、安庆等师范院校引进初中教师。为此,首批吉安师专的38名应届毕业生顺利落户台州。

  之后,吉安师专又相继输送了六七批毕业生到全市各校任教,至今在椒黄路、温岭、玉环等地任教的已余400人。

  “尽管一灯如豆,四壁青辉,但我甘愿守住这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20载的辛勤躬耕,现在,这批来自江西的教师队伍中,有人当上了校长、副校长,大部分成为中坚力量、骨干教师,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奉献着光和热。

  陈忠文:3年学习成长  6年坚守积累  9年厚积薄发

  “钱塘江潮波澜壮阔,两浙大地满园芳菲,如果您是大江大浪里的一朵浪花,那我们就是您乘风而来,化作丝丝缕缕春雨,用生命呵护的幼苗……”

  9月12日,为向第30个教师节献礼,在杭举行的“师生,世上最美的缘”寻访活动表彰及诗会如约而至,30对获选的“好师生”相聚一堂。 

  坐在鲍玲玲身边的正是她的恩师——峰江中学副校长陈忠文。“她每年都会来看我,今年这次,尤其特别。”陈忠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鲍玲玲说,受陈老师影响,她在衢州学院选择了师范专业,毕业后也想教书育人。

  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省级特级教师,陈忠文有着颇多感慨:“没想到自己能在这一行干这么久,而且爱上这一行。”

  1994年8月23日,江西吉安师专的又一批师范毕业生将要远行。喝上一碗壮行酒,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浙江省黄岩市一个名叫路桥镇的地方。“那个年代,大家的普遍想法就是,要不南下寻找发展机会,要不就往东走。”陈忠文就想着出去闯闯,毅然地选择了这种远行的方式,“其实,路桥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

  从黄岩市到路桥镇,再到蓬街中学,一路的坑坑洼洼让陈忠文好不失望,这里的房子甚至比老家农村的还差一些,但让他肃然起敬的是,蓬街中学管理严格、教学质量高、生源好。就单这一点,让陈忠文意识到了三尺讲台的责任。

  在蓬街中学的3年是陈忠文改变最大的3年:“这里是我的起点。”

  那时,陈忠文刚从学生一角转为教师,2个班级将近140名学生一下子就落到了他的肩上,在深感压力之时,动力之源也变得愈发强劲。在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事业之时,陈忠文又报考了13门自学考试,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过了所有考试,不断地补齐“短板”。

  如果说在蓬街中学是陈忠文成长的3年,那么,在鸿宇中学的职业生涯就是他坚守的6年。鸿宇中学是私立学校,在当时的路桥尚有不错口碑。由于私立学校里老师教学水平比较高,而且陈忠文身兼政教主任,所以他必须得努力。在鸿宇中学的6年里他从未放松,一直在坚持学习。

  后来,鸿宇中学倒闭。时任峰江中学校长的卢献向陈忠文伸出了橄榄枝。那一晚,两人彻夜长谈,陈忠文决定“转战”至峰江中学。

  “当时的峰江中学,应该是一所比较差的学校。”陈忠文坦言,一开始,学生都自由惯了,对学习的热情不高,而且家长也对孩子学习并不上心。

  面对这样的“被动”状况,好在学校给所有教师提供了一个公平、公开的舞台,让有能力者担当“领舞”一角,还实行“推门课”制度,教师们想听谁的课不用提前打招呼,直接去就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绷紧了要好好上课的弦。

  在峰江中学的这段时间里,用陈忠文自己的话来说,应该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厚积薄发期,他先后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都取得较好的名次。也正是教师的成长,带动了整个峰江中学的脱胎换骨,中考录取率甚至超过了一些“老牌”学校。

  经过20年的成长,陈忠文收获了省级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还于今年2月份成立全区首批名师工作室,带上徒弟一起做教学研究。“工作室陆陆续续地开展过10多次活动,我希望通过活动相互促进,借助这个平台,让每一位教师成长到更高的层次,成为路桥名师,甚至是台州市名师。”陈忠文说道。

  唐涛:一个会讲生活故事的社会老师

  唐涛家有着一个普通的热水瓶,那是一个承载着荣誉与梦想的热水瓶。

  这是唐涛父亲第一个教师节的纪念品,上面印有“教师光荣”四个大字。喝着这壶甘甜的热水,唐涛从小就仰慕于神圣的教师职业,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94年8月,在这支吉安师专毕业生的队伍里,唐涛毅然地站在其中。黄岩在哪里?地理专业毕业的唐涛赶紧拿出厚厚的一本资料书翻查,终于看到了黄岩所在地。原来就那么点大的地方,西部多山区。

  从江西一路到黄岩(其实因天黑,司机开错路,拐到了磐安再回到临海),唐涛其实心里也失望过,沿路的村庄房屋并不比家乡的好。再加上1994年17号台风刚刚过境,这一带一片狼藉,在路过临海白水洋时,一行人才连连惊呼:“哇,终于看到大海了”,这才给大伙带来了些许惊喜。

  过了黄土岭隧道后,唐涛说,终于迎来了城市的味道。

  为了给一行分配到蓬街各学校的老师们留下个好印象,叶林平还动用了私人关系,故意避开了那些坑坑洼洼的泥路,车子直接开进机场穿行至横街洋屿,再一路奔赴蓬街。蓬街中学宿舍内,17寸黑白电视机、各种生活用品早已备齐,他们来了个“拎包住入”、隔天上岗的节奏,而且是立即担任班主任的“重活”。

  “1994年9月10日是我所过的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黄岩市领导把我们这批来自于井冈山的新老师接到黄岩城关,我们和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一起戴着大红花参加庆祝教师节大会,当时的黄岩市市委书记兼市长毛平伟亲自站在大会堂门口,和我们一一握手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唐涛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这也是他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个教师节。

  在工作的第二年年底,学生们也不知从何得知唐涛的生日,瞒着他把远在江西的父母请到了蓬街,给他过了一个感动落泪的生日。他说,这是他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

  “一晃20年过去了,2010年迎来了我的第16个教师节,我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浙江省师德楷模的获得者,又一次参加了区四套领导班子参加的庆祝教师节会议。2013年2月5日在区春节团拜会上,我作为路桥区2012年度道德红榜人物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隆重表彰登上了领奖台。所有这些可以说是对我20年教师生涯的充分肯定。”唐涛说道。

  每天早上5时50分,唐涛都会到校与学生们一起到操场上晨跑,晚饭后,他把巡查教室、查看学生晚读当作饭后散步,晚上9时多,他会到学生宿舍区巡查一遍后回家休息。

  水漫校园时,唐涛把学生背到教室;大雪封校,他天不亮就到校铲雪;台风肆虐,他日夜在校值班。因为唐涛认为,教人者先正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正方能为范。

  不仅如此,唐涛还是骑行爱好者,每周他都会抽出一定时间挑战各种未知。他的博客里,满满记录着他与骑行的故事。也正因为此,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各种故事,总饱含着乡土人情。不是土生土长路桥人的唐涛,却编写了路桥的乡土历史地理校本教材《路桥历史与社会》,还参编了6本教学用书,这一点让他颇感自豪。因为他深知,教人者先教己,终身学习,不断成长,学高方能为师。

  在蓬街中学任职的20个春秋里,唐涛担任班主任12年、教研组长6年、教科室主任8年、副校长4年。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积极倡导并开展“提倡终身学习,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教师学习,因为他深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方能成就学生。

  匡佐皇:如同海绵一般地汲取新知识

  如同陈忠文、唐涛一样,匡佐皇在吉安师专毕业之际,也作出了远行的决定,不为别的,只为开阔眼界。

  而匡佐皇此行的目的地是金清下梁镇的下梁中学,“那天,下梁镇副镇长派专车到黄岩教委来接我们。记得那时到金清的白金线还没有造好,颠簸了一路才到学校。”重视之下的失望仍在匡佐皇的脸上展露无遗,更令到校的新老师失望的是,学校好袖珍,一幢教学楼、一幢宿舍、一幢食堂,仅此而已。幸好,学校为老师们备好了所有生活用品,还给他们分配了宽敞的宿舍,匡佐皇的心里才有些安慰。

  “刚到下梁中学的那段时间,是最难忘的,也是最快乐的。”回忆起过往,匡佐皇感慨道,初到一地,人生地不熟,与他一起分配到下梁中学的只有吉安师专校友邓彬,还有七八个其他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

  可能是同龄的原因,年轻老师们相处得很愉快,早上7时开始上课,下午4时30分下课,吃完晚饭就去压马路。“说是下梁街,除了集市时热闹些,其他时间还是挺冷清的,而且路程也短,10来分钟就能逛完。”匡佐皇笑道,“散完步,就回到学校备课,好好准备第二天的课程。”那个时候,年轻教师们就常聚到一起看电视、下棋,双休日时还常骑着车去蓬街的各学校串门,凑到一起好好吃顿“魔鬼辣”的饭菜,一解相思之苦。

  说起饭菜口味,可苦了初来乍到的匡佐皇。“记得第一天到校报道,学校特地准备了海鲜大餐,以高规格招待我们这批新老师,我们一看,好多菜都没见过,更别说吃了。”匡佐皇说,“长得像虾,却比虾还大的这玩意真不知道怎么下嘴,后来才知道这叫虾姑,路桥人叫它‘虾狗弹’,只记得当时吃得满嘴是血,也是在当地人的指导下明白,吃这东西,得用筷子剥壳。”

  这里的一切,对于匡佐皇而言是新鲜的,对于地处乡下的下梁中学而言,也是另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一批年轻教师队伍的充实之下,下梁中学的升学率有了明显起色,甚至超越了同级学校,创造了历史新高度的奇迹。

  在下梁的3年时间里,匡佐皇不仅是中学语文老师,更是下梁的文化名人。只要有演出,总少不了匡佐皇这一主持人。其实,每一场主持、演讲,对于年轻的匡佐皇而言,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也让他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份乐趣,扫去了初来路桥时的失望之感,更多了一份归属感。

  1997年,匡佐皇从下梁中学调任至路桥三中,一直到现在,并担任了三中的办公室主任一职。这些年的从教生涯,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更新知识的重要性。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时代,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电视、网络的普及应用,使老师和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和掌握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有些新事物,学生了解了,老师还不一定了解。老师只有深怀紧迫感,力争学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更好一些,使知识如滔滔不绝的源头活水,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生动多彩,让学生爱听、想听、听懂、学会。这样才能无愧于一名合格教师,才能站稳讲台。”在采访中,匡佐皇更说,以前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并不重视,后来家长观念开始转变,重视教育,但方法不当,走偏了。

  匡佐皇仍记得,有一个别校的初中学生,拒绝学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上网玩游戏,且与父母的关系非常敌对。在多次到访后才知道,学生父母平时对他不管不问,特别是父亲脾气暴躁,看到不顺眼的就动武,让孩子彻底站到了家长的对立面上。匡佐皇开导了好久,学生终于答应上学,如今两人倒更像是朋友关系。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