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信任去哪儿了
2015-01-06 10:19:37
来源:
编辑:
叶成
□周益
上星期,笔者从区政府开完会回单位,走在商海南街上,迎面走来一对年过八十的老夫妻。老婆婆拦住了笔者,说:“小姑娘,你能帮我打个电话吗?”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骗子,这么老了还做骗子,想骗手机,于是毫不犹豫地想抬腿走人。就在这时候,老婆婆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了手机,解释说:“跟我女儿约好了在这里等,说找不到了就打电话联系她,但我又不会打,你能帮我拨一下吗?”面对老人信任的眼神,笔者反而觉得无地自容。
再对比最近的一个新闻,一小女孩帮助陌生人被骗8100元后,自杀身亡。如此一来,笔者便也迷茫了,陌生人该不该信?该不该帮助?笔者相信,现在,陷入“信任困境”里的大有人在。当路边身有残疾的乞讨者带着襁褓中的孩子颤巍巍地伸出双手,人们在给予悲悯和帮助之余,脑海中却会出现这样的疑问:眼前这个人是真的残疾吗?他怀中的孩子是他亲生的吗?路边推销食品的小姑娘卖力地吆喝着,人们驻足挑选的同时,却也不由地心里嘀咕一句,质量没问题吧?
于是,在仅剩不多的社会信任下,在一次次被骗的事件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去扶起跌倒的老人,不敢让孩子自己走路上学,不敢看病时不递红包,不相信年轻官员的晋升仅凭一己之力,不相信陌生人无私帮助,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奋斗能换来满意的未来。
社会信任的缺失,从来都不是偶然的。稍加留意便可发现,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去对待陌生人,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制度与措施。社会信任的缺失,必然会增加社会运行成本,也会让人的情绪变得更加负面。一方面,我们需要时时对陌生人保持警惕,提醒亲朋好友“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另一方面,却又抱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这样的纠结与尴尬提示我们,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我们必须重构社会信任,不然,社会必然会“负重前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