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对人的境界进行过一种划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意思是,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生而知之者”是因为天赋迥异,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当然属于第一等。“学而知之者”,即通过努力学习,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是第二等。“困而学之”是因为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书到用时方恨少”,为解决困难,不得不努力学习,这样的人属于第三等。“困而不学”的人,即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也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整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这种人是最低等的、不可救药的人。
那么,在我们心目中的孔圣人应该属于天赋迥异型的吧,但他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他把自己排在第二个等级里,也就是通过努力学习而成才的人。圣人如此,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又该属于哪一等呢?
在这个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你不想被社会所淘汰、不想被时代所抛弃,你就必须学习。正如“文盲”这一概念也在与时俱进。它不再是专指那些“不识字的人”,“现代文盲”是指那些不懂电脑、不会运用互联网的人。他们即使受过良好的教育,但面对网络时代,却往往不知所措,如同“文盲”一般知识贫乏。一些网友发起了“网络时代的文盲”的归纳。有网友列出以下词汇:推特(Twitter)、非死不可(Facebook)、偷菜、富二代、屌丝等,“如果都没听说过,只能说您已经是网络时代的文盲了;如果只是听说过几个,那么基本上说明你离主流比较远了”。所以说,时代在飞速变化着,知识也在迅速更新着,学习已成为一个人的终身行为,“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一点不假。孔子提倡的终身学习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进步的时代意义。
学习是我们认识世界、提高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人士正是凭着勤奋学习来达到人生的光辉顶峰。“学习、学习、再学习”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座右铭。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既不能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也不能满足于已获得的成功,我们要用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大家都非常熟悉。三国时,东吴名将吕蒙虽然擅长带兵打仗,也屡立战功,但只是一介武夫,不喜读书,一直到十五六岁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因为文化层次低,屡被大臣们讥笑。经孙权劝学后,吕蒙开始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发奋读书,终日不倦。短短几年后,吕蒙的学识大有长进。一次,吕蒙为鲁肃设计五条计策,帮助鲁肃打败了关羽。鲁肃赞扬吕蒙说:“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现在学识也如此渊博,已经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虽身居高位仍重视学习,最终获得了大家的尊重。
人“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学习可以增智、解惑、辨是非,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是有许多我们未知的领域,而学习就如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大门,让我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在学识、能力、品德等方面不断进步。
北宋名相赵普,太宗时期的重要谋士与治国能臣,为北宋建立与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官做得越大越重视学习,堪称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据《宋史·赵普传》记载,“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自己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读书。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即来自于赵普,这一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以儒学治国的经典名言。
优秀的人生总是和学习连在一起。人的一生如果没有学习,就不能拓展人生宽度,也不能提升人生的高度。不断地学习,可以让一个人更加有内涵,也更聪明和高雅。学习是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保障,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最重要途径,一个人的成长和前进的道路就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世界在快速地发展变化,人类的学习也应不断地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