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2014年,注定是让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的灾难性事件,从刚开始的马航失联到不久前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很多人的意外离开也给很多家庭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而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在发生此类灾难性事件时,笔者关注的不仅是事情的经过,更关心媒体如何报道此类新闻。但久而久之,笔者发现,一旦发生灾难事件时,不管是网络还是电视,媒体不约而同地打着同情、报道事件真相的幌子而不顾受害者家属的意愿。
在2014年3月8日马航失联事件中,不少媒体在制作新闻图片时,选用了乘客亲属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的特写镜头(照片),或掩面而泣,或号啕大哭。其中一位穿白色外套的女子因过于悲痛而情绪失控,被很多媒体抓住连续拍摄了若干张图片。那位白衣女子在图片中难掩悲痛,几乎站不稳,身旁一名男子一手扶住该女子,一手伸前挡住记者的镜头,徒劳而愤愤的表情,嘴里正喊着什么。显然,当事人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并被拍摄。但记者不理会当事人的拒绝态度,不仅近距离拍摄其面部表情,而且未做任何处理便公开发布。
此类事件无独有偶,在最近发生的踩踏事件中,有些媒体对某位遇难者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而在平时,采访失声痛哭或焦急等待的家属的画面,笔者也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报道事实固然重要,表达同情心本也没错,可大肆的、不顾当事人意愿的报道,可有考虑过受害者家属的心情?
对于生者来说,家人的突然离世本就是件悲痛欲绝的事,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和默默支持的关心,而不是“长枪短炮”对着他们拍,将他们悲痛的表情刻录下来;他们也不希望亲人的照片、事迹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很多时候,自以为是的关心、同情对当事人来说,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
灾难性事件带给人们悲痛、恐慌、焦虑、不安,而灾难新闻的任务是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唤起各方关注,尽量减轻灾害损失,并引导受众的消极情绪,使他们的悲痛得到抚慰,恐慌得到缓减。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维护被采访对象和受害者的尊严,这才是灾难性报道里应有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