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热闻热议 > 声音 正文
最不该被放下的是尊重
2015-01-20 11:29:53 来源: 编辑: 叶成
  □柏拉拉

  最近,一位女明星的去世在成为娱乐圈新闻话题之后,相关报道的走向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而最终,人们除了记住“她捐献了眼角膜”、“关爱女性健康”之外,探讨更多的却是媒体的道德操守。事件的导火索,无疑是深圳某媒体从“独家报道”到私自成立基金,再到记者混入医院内部拍摄的行为,在笔者看来,这其中缺乏对生命的尊重,被谴责无可厚非,但之后,“新闻秃鹫”一词直指媒体记者,却也是带着个人情绪的评论。

  “如果你被派往突发性新闻现场,见到惨烈的场景,你会拿起手中的摄像机记录并报道事件,还是放下它,参与到救援中去?”“先做现场新闻报道,然后参与救援。”“如果你无法两全呢?选择报道,你必将受到世人的道德谴责,而放下摄像机,你当初又何必选择这一职业?”……好多年了,这样的对话,从来没有从记忆中抹去。在灾难性突发事件或涉及到死亡事件的现场,新闻媒体从业者必须迅速做出选择,但笔者相信,大部分的从业者会第一时间扛起摄像机记录,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笔者宁愿相信,大部分的新闻媒体从业者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些人所描述的那样没人性、没情感。

  还记得《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吗?图片的拍摄者凯文·卡特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另一方面,不少人谴责卡特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再后来,这张照片获得普利策奖,不久后,凯文·卡特自杀。而当下,说出“我们有多哀伤,记者就有多成功,主编就有多高兴”这样话的人必定是对一些人、一些事有所感触,但表达者真的能对自己的话负责吗?

  如今,记者早已不是什么“无冕之王”,防火防盗防记者,甚至更难听的说法也是有所耳闻。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他们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不受外界干扰,不受情绪左右,但在实际操作中,的确需要注意工作方法和照顾当事人的情感、情绪。比如,在发布消息之前确认新闻来源,尊重当事人以及家属的意愿。

  此次也该感谢“新闻秃鹫”一词,引发更多的媒体从业者反思。专业的记者应当避免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尽管国内媒体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公众舆论也应保持理性的态度。但尊重,应该是相互的,不是吗?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