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
2015-02-10 10:40:36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徐凯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对照自己并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看到他人的“善”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看到他人的“不善”要引以为戒、有则改之。这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更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孔子提倡“学无常师”,所谓能者为师,无分长幼,有长处和学问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就应虚心向他们学习。孔子曾经向老子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子学琴,向郯子学史。而最有意思的是孔子居然还尊七岁的小神童项橐[tuó]为师,充分体现了孔圣人虚心好学的一面。

  项橐极其聪慧,自小就喜欢观察事物,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极具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一日,项橐与小伙伴们在路中间玩筑城游戏。正巧孔子坐车路过此地,项橐他们筑起的“城”挡住了孔子的道。孔子问道:“小朋友,你怎么不避让车子?”小项橐从容应道:“从古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有城避车的道理呀?”孔子无言而对,也不跟小项橐计较,只得绕城而走。孔子一行看到一农夫在锄地,戏问道:“你手中的锄头每天挥多少次啊?”老农不知该如何回答。刚巧,项橐赶了过来,答曰:“我父每天锄地,当然知道每天锄多少次了;你每天出门乘马车,想必也一定知道马蹄每天抬多少次吧?”孔夫子一听,竟无言以对。接下来,项橐提问道:“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夫子笑道:“你这顽童问得古怪,江河湖海什么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只要是火都有烟。哪有没有叶子的树,没有树条又怎么开花呢?”项橐笑答道:“井里的水没有鱼,荧火虫的火没有烟,枯死的树没有叶,雪花就没有枝。”孔子为项橐的机智所折服,便拜他为师。

  项橐最终虽未成大器,但孔子拜其为师的故事,却成为一段佳话。所谓能者为师、一字之师,就是这个道理。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尊严,虽受人敬仰,但师者也不是万能的,术业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那么大,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人的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为人师者也需要不断学习,要有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的精神,方才不至于误人子弟。不仅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要虚心地去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自己。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诸葛亮带兵过江,但江水湍急,而且礁石众多。打头阵的船和竹筏有的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了,有的触礁沉没了。诸葛亮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来了三个皮匠。告诉诸葛亮把牛皮整张剥下来,封好切口后往里吹满气,做成牛皮筏子,这样就不怕撞了。诸葛亮按此方法尝试,最终军队顺利过江。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遇到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也照样需要他人的帮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也是一种智慧。

  汉高祖刘邦,出身平民,却打败了高贵、武功盖世的项羽。终其原因,刘邦总结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记》)楚汉之争,刘邦承认自己有不足,说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善于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知人善用,因势利导,最后得到了天下。而刚愎自用的项羽,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结局。

  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太容易去欣赏他人的优点,总喜欢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强者的不服气,对弱者的鄙视,不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就很难提高和完善自己。所以,我们要多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以他人的缺点为戒,待人宽而责己严。其实,只要你有一双欣赏的眼睛,世上到处都有迷人的风景!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