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学要致用
2015-03-31 10:14:14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徐  凯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过了,然后经常去实践它,不也很愉悦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作为《论语》开章的第一段,肯定有其特殊的深意。一般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习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把这个“习”理解为“温习、复习”。但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道:“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也就是说,两位大家都把这个“习”理解为“实习、实践”,认为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才能体现出学习的价值。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现代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行不通了,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用我们的所学去服务和造福社会,才能体现出学习的价值。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提出了一个不该有的疑问,那就是:“我们学了那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吗?”当我们学着一些也许注定无用或远离社会生活的知识时,那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韩非子》中有个“田仲自持”的故事:春秋末年,田成子掌握了齐国的政权,并把田氏家族的人派往各地担任地方长官,以利控制政权。田仲是田成子的远族,颇有才干,但因不满统治阶层的所作所为,跑到一个偏远的地方隐居起来。田成子很赏识田仲,于是派了屈谷去做说客。屈谷说:“我知道先生很有骨气,不依靠别人而生活。我有一个大葫芦,硬的像块石头,而且长得非常厚实,没有一丝空隙,我想把它送给你。” 田仲说:“葫芦的用处就是因为它能装东西,你的葫芦坚硬如石,又没有空隙,就不能把它剖开来了,既不能用来装东西,也不能用来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呢?” 屈谷说:“你说得对,我准备把这个葫芦扔了。”田仲虽然能够自食其力,而且有着丰富的学识,但如同这个又重又硬的实心葫芦一样,不能“经世致用”,对国家和社会毫无用处。所以说我们要做到“学以致用”,并最好能做到“经世致用”,也就是说,我们的所学要能有益于国事,才能让学习更有意义。

  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勉,写下了不少关于劝学的诗篇。其中《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首句告诫我们,学习要全力以赴,次句说的是做学问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刻苦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的后两句,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理论上的,只有通过“躬行”,亲自去实践,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人要避免纸上谈兵,必须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伯乐相马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凭着一双慧眼,伯乐找到了一匹又一匹的千里马。“伯乐”也成为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者的代称。但伯乐的儿子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人。伯乐晚年写了一本相马经的总结笔记,总结了自己如何去发现千里马的方法和经验,以传给后人。伯乐的儿子看到老爸的相马经总结笔记后非常高兴,觉得只要看了这本书后,就一定能找到千里马了。笔记上写着千里马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头额要高而且丰满、眼睛要炯炯有神、四个蹄子要大且跳跃能力要好。于是,他牢牢地记住了这些理论知识,希望能通过努力找回一匹千里马。一天,他忽然看到路边蹲着一只癞蛤蟆,头额丰满且额角两边高高突起,一双大眼睛似乎也颇为有神,关键是四个蹄子长得很大而且跳跃能力极强。他非常激动,感觉千里马找到了。当他把这匹特殊的“千里马”带回家给父亲看时,伯乐哭笑不得地说道:“只可惜你的这匹千里马,只会蹦蹦跳跳,既不会跑,也不能骑呀!”

  伯乐的儿子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得不可谓不用心,但最后却得了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实践对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只有把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多关心“窗外事”,多去田间地头、街上商场等地走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许我们的学习会更快乐、更有意义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