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静
南官人文大展坛第172展《流金岁月——西湖老照片摄影展》于3月21日至31日在图书馆二楼大厅展出。此篇,我就来说道说道杭州。
杭州,以前名为钱塘。最近网上兴起一股声讨城市被改名的浪潮,当“兰陵”被改名成“枣庄”后,我个人对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幸运的是,杭州免除了这份尴尬,至少现在的名字不至于叫不出口。跟以前的“钱塘”一样,而今的“杭州”二字仍保留了浓郁的江南柔情。
“一望可相见,一步如重城。所爱若山海,山海望可平。”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于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人们应该不陌生。杭州被称为上海的后花园,又因为得天独厚的风景和气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宜居城市。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前有个诗人形容,江南的风把人的骨头都吹酥了。这点在杭州这个城市体现得淋漓尽致。杭州的风真的是暖的(当然,是在空气质量恶化之前)。一边欣赏着苏堤春晓、曲院风荷,一边淋沐着习习暖风,若是微醺了,不妨泡一杯西湖龙井,看着玻璃杯中的绿茶上下飘浮,整个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我小时候在杭州住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说来遗憾,我心目中那个美好的杭州,不是今时今日高楼林立、设施先进的大都市,而是街头巷尾散发着浓浓人情味的老杭州。记忆中,二十多年前的杭州,没有车马喧嚣,弄堂里密密麻麻的老房子,木质的楼梯吱吱作响,阴雨天的时候还隐隐散发出些许霉味。那时候煤气灶并不普及,很多老式的家庭都有一个手提式的煤炉,因为煤炉使用时味道比较大,通常都是摆放在室外,用完后,并不直接将煤炉熄灭,而是再加上一个新的煤球温着,等待做下一餐时使用。做完菜洗完锅之后,锅里的水就顺势往下水道入口一倒,卫生习惯不太理想,却有一种珍贵的市井之味。可惜的是,现在这股味道已然非常稀薄,社会的飞速发展就像一台量产的机器,将城市的躯体打造得光鲜亮丽,但城市的灵魂,却像年长后的胶原蛋白,流失得飞快。
提起城市公共交通,我个人最喜欢搭乘地铁,其次是出租车,最后才是公交车。客观来说,杭州的公共交通设施非常不理想,至少无法匹配它的城市定位。近年来,杭州大刀阔斧地造地铁,市民的出行方便了不少。在有地铁之前,杭州的交通状况让人崩溃,本身的城市道路就不甚宽广,可以说属于先天不足类型,而突然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让大量外地人口涌入杭城,私家车数量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论发展,杭州不如北京,但是论堵车程度,杭州已经能跟“首堵”并驾齐驱。交通就像城市的血脉,不难想象,一个血脉不通的人,身体能健康到什么程度。几个月前,杭州出台了工作日高峰时段对外地牌照限行的举措,不知道收效如何,我倒是在前不久真心体会到了非高峰时段的堵车风采,区区10分钟的路程硬生生开了40分钟,更别说那些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状况了。不要说我迷信,一个每天忍受着交通拥堵的人,心理很难做到“不拥堵”。
说完了堵人的交通,也不得不提一下堵心的空气。以前,杭州总是因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为人津津乐道,而现在的底气明显不足。先不说那“一年中200天的雾霾天气”论调,单是很多杭州的常住人口的切身感受便足够让人警醒。
在杭州市滨江区,不知道是否因城市建设节奏加快的原因,有时候傍晚5时左右能见度竟然连5米都不到,这实在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人与人之间,由于地位财富的不同,享受到的东西有优劣之分,唯独空气很公平,任尔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呼吸到的空气都是一个等级的,倒也是公平得很。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这是很多城市梦寐以求的天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如何保留杭州的优势,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有钱又有闲”的福地,是值得很多人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