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2015-04-20 08:48:35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善于采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一味“填鸭式”的灌输。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进行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有所思而不得、或是有所得而说不出的时候才会踢出临门一脚,进行适时地启发、开导。一个人如果并不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不懂得从某一事物推想到一类事物,见树不见林,那是不能学好的。

  一座大山上面有两个寺院,他们属于不同派别,所以暗地里免不了一些竞争。每天清晨,两个寺院都会派出一个小和尚下山买菜。他们两个总在同一时间出门,结伴同行,所以两人经常或明或暗地比试彼此的悟性。

  一天,一个小和尚问另一个:“你到哪里去?”“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另一个回答。问话的小和尚听到这样的答案,不禁呆在原地,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回到寺院后他向师父请教,师父指导他说:“下次你碰到他就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就可以了。”小和尚听完连连点头称是,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一早,他又遇到那个小和尚,便照着师父教他的方法问:“你到哪里去?”那个小和尚回答说:“风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提问的小和尚没想到他居然换了答案,一时不知如何继续下去,又败下阵来。小和尚回到寺院后,将对方的回答再次报告给师父听,师父哭笑不得地说:“那你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嘛,这是一个道理呀。”小和尚听了之后,赶紧记下师傅的答案,想着明天用这招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第三天,他又遇到那个小和尚,于是问道:“你到哪里去?”“我到市场去。”另一个答道。小和尚又一次呆若木鸡,无话可说。回到寺院,师父听了之后,只能感叹:“举一反三地‘悟’才是真的‘悟’啊。”

  看了小和尚的故事,我们在笑过之后,也不禁有些感慨:只有把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运用,才算是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否则只能算是囫囵吞枣。若强不知以为知,不免会闹出一些笑话。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发生着关系,而非独自存在。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提出了“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如果我们善于举一反三,善于“闻一以知十”(《公治长》),这样就会扩大我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做起事来就会事半功倍。

  杰克和琼斯同时应聘于一家店铺做伙计。一段时间后,杰克很受老板的赏识,薪水比琼斯高出了不少。琼斯很是不满,向老板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老板笑笑,交给琼斯一个任务,让他去集市看看今天早上还有什么可卖的。一会儿,琼斯从集市回来,向老板汇报道:“今天早上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那有多少斤呢?”老板又问。琼斯赶紧跑回集市,问清农民具体的份量,再跑来向老板汇报。“那多少一斤呢?”老板继续问道。琼斯不得不再次跑回集市去问价格。“好吧,那你看看杰克是怎样处理同样的问题的吧。”老板笑着对琼斯说。于是,老板让琼斯把杰克找来,吩咐道:“杰克,你去看看今早集市上有什么可卖的吧。”不一会儿,杰克回来了,向老板汇报道:“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0斤,每斤5角钱。这些土豆质量还可以,价格也不贵,我还带了个样品回来,您先看看。另外,根据我们店以前的销量,这400斤土豆应该10天左右就能卖完,肯定可以赚一笔。我还把那农民也带来了,他就在我们店门口等您回话呢。”老板笑眯眯地转向琼斯,说:“这下你知道你们两个人的薪水为什么不一样了吧。”琼斯红着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举一反三、深入思考,能更好地调动一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其思维的创造力,从而焕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举一反三,由已知类推未知,由此及彼,自可豁然开朗,事半功倍。

  □徐  凯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往下进行了。”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