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篆书:
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想必人人知晓,但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其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第25回王熙凤问林黛玉:“我前日打发人送了两瓶茶叶给姑娘,可还好吗?”黛玉回答还好,于是凤姐趁机与黛玉打趣:“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类似的描述,在古代小说和文人笔记中屡有出现,如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未嫁娶者,聚而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醒世恒言》卷五亦有:“话说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漳浦县下乡,有一人姓勤名自励,父母俱存,家道粗足。勤自励幼年时,就聘定同县林不将女儿潮音为妻,茶枣俱已送过,只等长大成亲。”这茶怎么和做媳妇、约会许婚、成亲联系在一起了呢?
原来,古代江南一带吃茶有订婚的意思,也称“茶定”、“茶礼”,所谓“吃茶”就表示接受男方的追求、同意这门亲事。江南百姓种茶养蚕,对茶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敬之情,长期把茶看作是一种只在祭祀时才使用的尊贵之物,因此以“茶礼”指称结婚的聘礼,代表着人们对婚嫁之事的敬重之心。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则是茶从宋朝开始被人们视为了“从一而终”的婚姻信物。明代郎瑛所著的《七修类稿》记载,“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意思就是,茶籽种下后不能移植,移植的茶树不能生存,用茶叶作为聘礼,有希望女子专一的寓意。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一女不吃两家茶”的说法,象征着理想婚姻的一次性与爱情的坚不可移。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清人福格《听雨丛谈》中更明确指出:“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这一风俗看似古老,却并未远离。生活在南方的我们,联系身边的婚俗,会发现新婚夫妇第二天一大早都有向家中长辈恭恭敬敬“敬茶”的习俗,名为“茶”,实则往往是桂圆汤、荔枝汤一类,长辈们喝后则会赠以一个红包,俗称“茶钱”。明明喝的不是茶,却冠以茶名,古风的影响可谓深远。
不仅婚俗用茶,日常生活中同样离不开茶,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红楼梦》一书中,文学巨匠曹雪芹就给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与茶相关的丰富习俗,除“以茶论婚”外,还有“以茶祭祀”、“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以茶赠友”、“以茶泡饭”种种。
以茶祭祀的习俗影响颇广,上至皇宫贵族,下到庶民百姓,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一杯清茶,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在古代的丧葬习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南北朝时的《南齐书》中就记载:南齐武帝萧颐,在永明十一年下了一道遗诏,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红楼梦》中更是多处涉及茶祭习俗,其中贾府全家“祭宗祠”,秦可卿夭逝,宝玉祭奠菂官、晴雯时,均供茶作祭,大概相比肉牲而言,茶更为纯洁、高雅,能于不俗的情调中寄托哀思吧!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以茶赠友”则充分反映出国人对茶的钟爱与品茶艺术。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达官贵人、山野小民,似乎都喜饮茶,以致全国各地茶肆林立,茶叶种类繁多。这小小的绿叶缘何就如此广受待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现存最早的中医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的传说或可一窥究竟。
相传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背靠大树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意拣了两片放在口中咀嚼,顿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于是,他拾起叶子细细观察,发现此树叶与一般树木不同,因不知其名,就命名为“荼”,因为它和荼(苦菜)一样具有苦味。这里的“荼”就是茶,“荼”是“茶”的前身。咀嚼茶叶居然能够解毒,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其药用价值自然倍受推崇。
“茶”字出现很晚,在古代多用他名。《尔雅·释木》:“槚,苦荼。”郭璞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槚、茗、荈都是茶的古称。直至茶由药用转化为全民饮料时,严格意义的“茶”字才随之产生,先是从“荼”中分化出了cha的读音和意义,再是到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义的“荼”减去一笔写作“茶”,彻底将“茶”、“荼”分离,“茶”的形体方才得以固定。
饮茶之风的兴起,也就慢慢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品茶文化。国人喝茶,注重一个“品”字,不仅仅是品评茶味,鉴别优劣,更是一种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一杯香茗,沉淀思绪,体会人生;以茶敬客,以茶会友,那是别样的情怀;以茶代酒,那是廉士之风,彰显高尚之举;至于佛教的“禅茶一味”,道家的“喝茶养生”,儒家的“茶事茶礼”,就更有修心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意味了。“琴棋书画酒诗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小小的绿叶,在我们的生活中竟是如此的不可或缺,竟然已深入到了我们人类的精神领域,实在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