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举贤任能德才兼备
2015-11-12 14:54:02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徐  凯

  【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谈到仲弓,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虽然不想用它作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周朝时,用来祭祀的牛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不仅要求毛是红色的,而且角也要长得周正,那些杂色的牛被认为是卑贱的,不配用来祭祀,只能用来耕地。仲弓即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曾经给过他至高无上的评价,认为他有王者的气度。后人把他列为“孔门十哲”之一,荀子甚至还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他老爸出身卑贱,而且言行多有不端,当时就有人用他老爸的一些劣迹来攻击他。孔子就把冉雍的老爸比作杂色之牛,把冉雍比作红色的小牛,告诉大家英雄不论出身,起点也决定不了终点,虽然冉雍的老爸品行不怎么样,但冉雍和他老爸完全不一样,并不是“强盗的儿子永远是强盗”,不要再去非议冉雍了。

  可见,孔子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更看重他高尚的品德和突出的才能。孔子还在《中庸》中标明了“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观点,明确推行道义以尊贤为要,认为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才,而选拔人才首先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能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要任人唯贤,选拔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

  中国古代就出现过很多求贤若渴的事例,如“千金市骨”、“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等,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著名的《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其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观点,正是对孔子用人思想的继承。孔子的这种选拔贤才的主张,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通用的。

  唐太宗充分认识到人才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提出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的观点,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他重用了敢于直言的魏征、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人才,实现了太平盛世,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宏伟大业。其中在这个优秀团队中,还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马周。

  马周(601~648年),出身于贫苦家庭,自幼父母双亡。马周天性聪颖,十分好学,熟读诗书,满腹经纶。然而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18岁那年,曾经出仕做过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后挂冠离职,来到国都长安,希望能得到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的垂青,成就一番事业。后来他投靠了当时一位官职不太高的中郎将常何,在他门下做门客。一次,唐太宗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不善舞文弄墨,于是马周帮忙操刀,写的治国之策,切中时弊,深得皇帝欣赏。唐太宗深知常何不善文才,不可能写出如此精妙的文章来,常何也不冒功,向太宗推荐了马周。太宗随即命人宣马周觐见,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没有和侍从一起回来见皇上。唐太宗也没有生气,一连派出了四拨使者四请马周,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人才请到了皇宫。唐太宗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及为政之道,马周的见解令太宗大为惊叹,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马周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他提出的以孝治天下、使用贤才、轻徭役、节俭治国、力戒奢侈等治国之策,以“百姓苦乐”为国之兴衰的权衡标准,为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马周多次上疏,阐述自己的政见,批评朝政的得失,提出相应的对策,常常得到唐太宗的赞赏和采纳。唐太宗对其格外倚重,常说“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可见马周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唐太宗还让马周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教李治为人之道和治国之策,对李治以后如何治理国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后来马周患病多年,唐太宗曾“躬为调药”,派太子“问疾”。马周官至宰相,对贞观之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毛泽东曾对《马周传》多次阅读,反复圈点,并赞扬马周为人正直,具有较高的历史才识。伯乐与千里马的作用是相互的,毛泽东肯定马周的才德,实际上也就是对唐太宗善于发现和使用贤才的智慧和魄力的肯定。

  孔子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任人唯贤政治思想的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人才使用的不良现象,如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跑官要官、权钱交易等,让一些无才或无德之人走上了关键岗位,这是要出问题的。一个人如果有德有才,以德驭才,才能真正造福社会;否则,有才无德, 这个才越大,可能造成的危害也会越大。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