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凯
【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一个人一生中要过很多关,功名利禄这一关最难取舍。功劳像蜂蜜,过错如黄连,大多数人都喜欢品尝蜂蜜而不愿意吞咽黄连,这是人之常情。人世间的恩怨常与功过是非有关,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也体现在其对功过的态度上。清代学者金兰生在《格言联壁》中说:“诿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四种对功过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品德不好的小人争夺功劳,推诿过错;普通人夸耀功劳,掩饰过错;君子则把功劳和好处谦让于别人;有着高尚道德的人,则主动分担责任,替人担当错误。
孔子在对待功名利禄的问题上,认为不能以个人的私利为出发点,而应该把道义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大部分人最普遍的心理是在工作、事业取得成功后,喜欢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炫耀自我,突出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而当工作或事业中有了过错,总是要强调各种原因,想办法推卸责任。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则善莫大焉。”有无功劳应由别人去评说,每个人心头都有一杆秤,自我炫耀,给人一种王婆卖瓜的感觉,有时反而会坏了名声。诿过掠功,更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极易引起各种不和谐,这种行为必然为世人所不齿。
曾国藩在谈到一个领导者如何才能让下属真心拥护时,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有了功劳不要一个人独占,有了过错不要推诿给别人。一个做领导的,有了好处总是让给自己的下属,有了责任总是自己担起来。这样的领导怎么会让下属不拥戴?所以他说:“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凡是有利有名的事情,一定要注意分享。分享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宽容与善意。分享会让你收获更多人的支持和尊重,让我们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之中,这样的人也更容易成就大事。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不必非要从自己身上来出,名不必非要从自己身上来成就。成就他人,其实就是成就了自己。我们需要这样一种胸襟,让身边的人找到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一起成就一番事业。很难想象,一个喜欢争功诿过的人,能得到同事或朋友的尊重和支持。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为人处世,在名利上多为他人着想,同时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周围人自然就会聚集在你身边。将利益全部收入自己的囊中,他人得不到一点好处,众人自然就离你而去。
西汉末年,刘秀起兵反抗王莽暴政。刘秀手下有一个叫冯异的将军,善用谋略,作战英勇,治军严明,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汉书·冯异传》中记载,冯异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出行的时候与别的将军对面相逢,就把马车驶开让路。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跟随刘秀征战的将领们,打仗间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讲的最多的话题无非是各自的战功,胡吹乱侃,每当这个时候,冯异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到大树下面。于是,士兵们便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大树将军”后就专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冯异的这种“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作风深得属下拥戴和刘秀喜爱。攻破邯郸后,刘秀要求重新安排任务,分配军队,士兵们都争着想要追随大树将军。刘秀当上皇帝后,也曾多次表扬冯异的这种精神。
《增广贤文》上说:“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护短,更添一短。”什么事都自以为是,就少了一个优点;有了缺点却加以掩盖,反而增加了一个缺点,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功过的问题上,有功劳的时候多与他人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过错的时候多承担一些责任,这样的人自然就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乐于和他相处共事。做人不能只图功名和地位,而害怕承担或推卸责任。争功诿过的人可能会得意一时,但不可能蒙蔽别人一世,时间最终会还他本来的面目。
明朝学者崔铣在《听松堂语镜》中提出人生“六然”,颇值得大家铭记于心。一是自处超然,以平常心看世界,超然达观,不强求名利;二是处人蔼然,待人和气,与人为善,宽容大度;三是无事澄然,宁静致远,清净怡然,不惹是生非,不终日戚戚;四是处事断然,善抓机遇,当断则断,不优柔寡断;五是得意淡然,胜固可喜,但不得意忘形;六是失意泰然,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必耿耿于怀,心境泰然。如此,人生才能更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