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这里赚 > 今声经视 正文
自救之法的可复制性
2015-12-18 15:27:07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本报记者  於徐阳  文/摄

  因投资失误,黄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危机,致使旗下在建的装饰城二期工程被迫停工。12月11日,本报报道了《众商户积极自救 拟筹2.5亿续建市场》一文,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大家均把目光投向了“自救”二字,这是装饰城二期项目“起死回生”的关键之处。

  装饰城二期项目的自救小组工作人员依旧忙碌着,在老装饰城做生意的商户们更是只要一有空,就往五楼办公室里跑,来听听自救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看又有多少商户加入到自救队伍中。人群中,也有陆续到“自救办公室”里来登记、签约的,承诺将购铺总价30%的钱交到办公室,用于二期工程的后续建设。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装饰城二期项目的再起航指日可待。

  建命运共同体,抱团迎曙光

  装饰城二期项目自救办法之所以被众商户认定可行,因为自救小组的几个牵头人在成立自救小组之前,就对整个黄氏集团目前的资产状况进行过一次深入核查,认为资产尚算良好,负债率处于正常水平,整体债务可控。如若资不抵债,就不具备再救的前提意义。

  其实,一些商户、债权人在早前听闻黄氏集团出现债务危机导致二期工程停工时,认为前期买铺、定铺和投资的资金就此打了水漂,小范围地组织过越级上访,状告黄氏集团及相关负责人等人诈骗、欺瞒等多条“罪状”。

  在不理性事件后,更多商户认为,气愤是众人的第一反映,也是最能被理解的反映,因此出现上访行为也再所难免。回过头来理性分析此事,如费大力气将黄氏集团及相关负责人告上法庭,或能解一时心头之恨,但黄氏集团倒下,装饰城二期项目从此再无“重见天日”之期,此事得不偿失。不如通过自救之法,共建二期工程再投入市场,才有当年项目招商时所提出的“一鸡生九蛋”的可能。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概念,随着自救小组的组建而深入推进众商户心里,原本那些欲通过上访来“解决”此事的商户,也开始放弃之前的冲动行为,主动加入到自救中。

  而自救之法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于大笔资金的筹集,经过各方核算,最终确定,同意自救的购铺者、订铺者、投资借款户需拿出本金的30%作为二期工程的二次投资款。

  救是想救,但再投入,确实让不少商户有过犹豫,有人私下里就曾嘀咕:“让大户们先投钱,把工地里轰隆隆搞起来了,我们才敢跟进去。”

  对于那些确定要注资的商户来说,他人有犹豫不决的想法再所难免,但有句话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齐心协力才能筹集到2.5亿元的缺口,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自救行动中。

  据记者了解,详细了解过自救办法的商户均会签下自救意向书,尽管有些商户还需要贷款才能筹集到这30%的自救金,但他们都表示愿意再试一试。好在老装饰城内的经营户们,大多是“一带一”的“家族链”,号召力强,也更容易达成众筹一事。

  自救的行为是理性地参与,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遵纪守法的大前提下,大开“绿色之门”。

  自救之法,有经验可循

  在成立自救小组之前,老装饰城的几名商户说,他们此前投资湖州某童装城时也遭遇过类似的“烂尾事件”。当时那儿的商户们在众议之下,通过自救办法,按一定比例出资,众筹建成市场,投产后再按比例进行分红。此办法已实践成功,接下来二期市场也将按此法再施行。有先行者“摸着石头已过河”,自然给了后来者“过河”的勇气,所以,装饰城里的商户们对二期项目拿出的自救方法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装饰城二期自救小组施行的自救办法虽无湖州某童装城来得繁琐,但以其“独立法人”的性质,单独开设银行账户来处理装饰城二期项目的相关事宜,更调动起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也使相关工作更加公正、公平与透明。

  就在自救小组成立的半个月后,另一“危机小区”的几名业主就前来“取经”,希望也能借此法自救小区建设。

  放眼全国,据相关报道称,2012年,广州麓景台小区在10年多的烂尾后,业主自筹款后进行复建,成为全国首例采取自主方式盘活的烂尾楼。此后,云南、杭州、海口等地,均有楼盘项目烂尾后自救成功的新闻见诸媒体。

  对于自救之法,不少专家表示,业主筹集资金自救,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这一点来看,是值得借鉴和赞赏的。同时专家们也强调,只有把筹集的资金最终用到了专门的项目上,才能确保自救办法成功。由此看来,装饰城二期的自救方法大体上符合了专家所指出的两大点要求。

  记者也了解到,商户需上交的购铺总价30%的自救金要于14个月内筹集完毕,现在每天都有四五十名商户来登记。随着资金“大流”的奔腾,汇集而来的“小流”也“随波而动”,源源不断地汇入这个独立账户。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