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忽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古代人比较迷信,相信这世上是有神灵存在的,神明会在每个人的头顶三尺处看着你,所以任何人不要以为没有人看到就可以做坏事,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古人还说“人可欺,天不可欺”,或者说“人在做,天在看”。这么多警句,意思都一样,就是说人要有所敬畏,为人当自律,不可动邪念,不要肆意妄为。其实,我们也知道,神明原本并不存在,别说举头三尺了,举头三千尺也不存在。但是,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可千万别不相信神圣。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神圣的,是不能做或不能亵渎的。生活中需要有所敬畏,要有一种自律、慎独的精神。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叫李鸿裔的幕僚,才高学赡,颇受曾国藩器重。曾国藩有一个密室,一般人是不让进的,但李鸿裔却可以随便出入。一天,曾国藩跟李鸿裔两个人就在密室里聊天,正巧有人拜访曾国藩,曾国藩便出去接见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一人在密室中。李鸿裔没事干,就随便翻曾国藩桌子上的文稿。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些搞理学修养的人。曾国藩把他们都召来做幕僚,虽然安排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却并没有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桌子上的文稿中就有其中一位圣人写的一篇文章,叫《不动心说》,大致是一大堆标榜清高的言论,其中一段用现代白话文翻译过来大意就是,“你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对高官厚禄动心吗?我不会。你把我放到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李鸿裔看了,觉得非常可笑,说你这个心也不动,你那个心也不动,那你跑到曾国藩这儿干嘛来了,你还不是为了求个一官半职吗? 忍不住拿起笔在文章上面点评了一句:“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也就是说你都不动心,来见中堂又有所何求呢?这样就把那个所谓圣人的虚伪给揭穿了。写完了以后,李鸿裔便扬长而去。
曾国藩送走客人,回到密室,一看所题文字的字迹就知道是李鸿裔所为,忙派人把他找了回来,说道:“有些人没有真才实学,虽然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但是他们能达到今天的社会地位,靠的正是这个虚名。现在你把这个虚名给他揭破了,致使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没有了,那么他们对你的仇怨,岂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也许都隐伏在其中了!” 李鸿裔听后,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从此后深深地收敛自己,谨言慎行。
曾国藩曾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平庸之人,因为懒惰所以难以成就事业。而天下古今的有才之人,往往恃才而傲、自高自大,难免会助长其虚骄和浮躁之气,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认识当成真理,逐渐缺失了一颗敬畏之心,最后可能会不知天高地厚, 这样离失败也就不远了。曾国藩还说他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所以曾国藩讲他一生为官,常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心里装着一个“怕”字,谨慎小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他也最终成就了自己,成为晚清一代名臣。
魏征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以直谏敢言而著称。即使在唐太宗大怒之际,他也敢批逆龙鳞,从不退让。久而久之,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一份敬畏之心。《资治通鉴》中记叙了这样一则故事: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想去南山游玩,等一切都已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由于大臣魏征请假回家上坟去了,所以唐太宗迟迟没有下达出发的号令。后来,魏征回朝,问及此事,没想到唐太宗毫不掩饰地笑着说:“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意思是说,当初确实想去的,但害怕你生气、责怪,就中途放弃了。一位万人之上的皇帝,居然会害怕手下大臣的责备,听起来怪新鲜的,所以说心存敬畏,才能知方圆、守规矩,从而少犯错误。也正是因为唐太宗常怀这种敬畏之心,才使他有了虚怀若谷、虚心纳谏的气度和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的工作作风,最终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那些无所畏惧的人,往往是没有道德底线的。当他们缺乏一种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人性中“恶”的一面就可能无节制地膨胀,从而百无禁忌、恣意妄行,最终远离了神圣和信念,靠近了罪恶。所以说人生应当有所敬畏,才能守住内心的良知和底线,才不会为所欲为。正所谓,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