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自省——心灵的防火墙
2016-02-03 15:53:57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徐凯

  【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看见贤者就要想着如何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是否有类似的毛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直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长短处,我们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榜样的力量驱使自己快速成长,而发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时,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以此为戒,杜绝类似的问题。

  自省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德,更是对灵魂深处的一种洗礼。不断自省,就相当于在为我们心灵的杀毒软件不断升级。每一款杀毒软件的功能都是有限的,而木马病毒的功能是在不断升级的,只有不断升级杀毒软件的功能,才能杀掉贪婪、虚伪、自私、欺骗、残忍、见利忘义等各种新旧病毒,为道德灵魂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自省就是反思自己的心灵深处,是善是恶,是对是错,是清是浊,是好是坏,从而更深刻地认清自己,完善自己。

  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百喻经》中有个《偷犁牛喻》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自省过失的重要性。故事说有一个村庄的人联手偷得了一头牦牛,一起吃了。失牛的人循着足迹找到村子里,问村人:“牛在你们村里吗?”偷牛者答道:“我们其实没有村子。”失主又问:“你们村中有池,在那池边一起吃了这牛不?”村人答:“没有池。”失主又问:“池边不是有棵树吗?”村人答:“没有树。”失主又问:“你们是不是在村子的东边偷牛?” 村人仍旧回答:“没有东边。”失主再问:“你们是不是在正午偷牛?”村人还是回答:“并没有正午。”于是,失主说:“纵然可以没有村庄、池塘、树,可是天底下怎会没有东边,没有正午呢?可见你们在说谎,牛一定是你们偷的。”那些村人再也无法抵赖,只得承认。这则寓言故事用来比喻那些犯了错误却极力掩盖,不肯自省改过的人。他们总是不断地用一个谎言来掩盖另一个谎言,但谎言终究是谎言,真相最终是无法掩盖的。只有不断自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才是正途。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能自省并改过者却少,因为认识错误易,而改正错误难。人总是喜欢为自己的过失与错误寻找各种借口,做错了事,伤害了人,大多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逃避责任,而非主动承认过失;遇到困境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客观因素,而很少最先想到自身主观的实力、能力等综合因素。一个缺乏自省和对灵魂深处拷问的人,是很难走出困境,最终走向成功的。

  大文豪苏轼写过一篇《河豚鱼说》,说的是南方河里的一条豚鱼,一天游到一座桥下,却不料一头撞到了桥柱上。它不检讨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游过去,反而生起气来,恼怒桥柱撞到了它。河豚气得张开两鳃,鼓起肚子,漂浮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后来,一只老鹰发现了它,一把抓起了圆鼓鼓的它,转眼间,这条河豚就成了老鹰的美食。故事中的这条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桥柱子,却不知道反省自己,寻找自身的问题,更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迁怒于别人,意气用事,结果白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河豚的人是不是很多呢?

  古代道士往往有个记自己善恶功过的簿册,叫“功过格”。善言善行为功,记功格;恶言恶行为过,入过格。奉行者每夜自省,将每天行为对照相关项目,给各善行打上正分,恶行打上负分。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入下月或下年。认为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则得咎。道教以此作为考察和督促道士修养的方法。宋朝范仲淹、苏洵等均置有功过格,用以不断反省和鞭策自己,行善去恶。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贞观政要》中记载,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百姓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唐太宗的这种“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自省精神,就是对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观点的发展,也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的确,只有不断升级自省这款道德灵魂的杀毒软件,有一种“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敢于直面自己的功过是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集注》),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为自己的心灵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火墙,从而不断进步,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