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语苑杂谈 正文
“黑”夜给了我 “黑”色的眼睛
2016-04-01 14:49:37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金文

小篆

    □叶  娇

  现代诗人顾城的名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不仅给我们展现出令人窒息的时代下,一代人对光明的向往,也揭示出国人对黑的至为熟悉。确实,人生近一半时间生活在漫漫黑夜中,而我们中国人又是黑眼睛、黑头发,自然对黑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黑”字出现很早,出土的殷商器皿上常可见其踪影。它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下面像燃着火的灶台,上面是方形口的烟囱,中间的那些小点则表示飞扬的烟灰,合在一起,明确表达出“火所熏之色也”的意思(《说文解字》),即烟火熏后留下的黑漆漆颜色。

  相较于青、赤、黄、白,黑色并不醒目,但从春秋战国时的秦国,一直到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却极为崇尚黑色。据古书上说,秦国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水德,而在五行中对应水的颜色是黑色,于是,整个秦王朝都崇尚黑色,衣服旗帜皆为黑色。更规定平民必须以黑巾裹头,由此产生出“黔首”一词,意即黑头巾包裹的脑袋,借以代称老百姓。黔首,又谓黎首,因“黎”亦具“黑”义,所以古代老百姓又称“黎元”“黎氓”“黎庶”,“黎民”一词至今仍在使用。

  秦以后,历代颜色崇尚不一,但唯独戴在头上的“冠”,无论是汉代的各式冠帽、魏晋时的漆纱笼冠、还是唐宋的幞头,似乎都对黑色青睐有加。现今我们用以比喻官位的“乌纱帽”,原本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黑纱制成,后来慢慢成为官服,明朝以后,则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因此“丢掉乌纱帽”也就意味着削职为民。古人崇尚黑色,或以黑色为冠服,大概是因为黑色显得较为庄重、典雅吧!即便在现代,一些严肃正式的场合,往往男子着黑西装,女子着黑色礼服,用以象征高贵、稳重。

  出于对黑的熟悉,从古到今与黑同义的词真不少,除了乌鸦的“乌”,天地玄黄中的“玄”,不分青红皂白中的“皂”,满头青丝中的“青”,还有鲁迅小诗“月光如水照缁衣”里的“缁”。更有大量以“黑”为偏旁的近义词,如“黑”字下面加个“土”,就成了“墨”,常引申为黑色;又如“黛”,古代女子用以画眉的颜料,是一种青黑色;还如“黥”,是古代在脸上刺字并涂墨的一种酷刑;还有“黝”“黯”“黢”“黧”“黫”“黪”“點(点)”……都表黑色之义。

  如此壮观的“黑”色家族,不禁令人想起那位堪称黑色之最、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黑脸包公。生活中,时常可听到调侃包公之黑的笑话,令人忍俊不禁。如:包大人晚上办案太累,早朝的时候一不小心睡着了,醒过来时模模糊糊看到宋仁宗和众百官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东西。包拯很是奇怪,问:“皇上,你们这是在干嘛?”宋仁宗如释重负:“爱卿,原来你在这啊!总算是找到你了……”不过翻看《宋史》,并无包拯奇特肤色的描述。他合肥老家“包公祠”里的塑像也不是黑脸,而是相貌清秀,白面长须,就连故宫博物院中所藏古画摹本,所绘的包拯也是白白净净的一张脸。我们熟悉的包大人可一点也不黑,反而是白净面皮,那为何后人眼里的包拯却是黑皮肤、额头有月牙的形象呢?原来,黑色和铁的颜色相似,所以这里的黑已非简单的黑色,而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象征。戏剧脸谱中往往用黑色脸谱象征人物的公正无私或憨直的性格,就是这一文化习俗的反映。

  说到此,不禁又联想到黑帮、黑手党、黑市、黑钱、黑车等词,这些词中的黑更已不是纯粹的色彩,而是表达出一种见不得人的意味。这与黑的反义词——白密切相关。白的光明义,使与之相对的黑,愈显幽暗无光,只得屈居于隐秘、黑暗、非法的处境,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象征着邪恶和反动。如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球场上不公正的裁判叫“黑哨”,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分子”,与统治者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叫“黑名单”,干盗匪行径的叫“走黑道”,杀人越货、干不法勾当的客栈叫“黑店”,违禁货物叫“黑货”,违禁货物交易的场所称“黑市”,利用非法手段得来的钱叫“黑钱”,有组织犯罪并以实施某一犯罪目的而形成的帮派、集团或组织则是典型的“黑社会”。

  然而黑七月、黑色幽默等词中的黑却没有隐秘、邪恶的特点,表达的则是一种无奈和忧愁。这又与五行之说有关了,黑与北相配,季节上属冬。古人认为秋收冬藏,万物凋谢,生命接近尾声,带给人的是悲叹和哀伤,所以黑就与死亡连在了一起,成为哀悼的颜色。时至今天,国人仍有穿黑衣或臂挽黑纱参加葬礼的习俗,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加之,水阴主刑杀,传说中阴森可怕的“阴曹地府”就处在这极北之地,终年不见天日,由此,在古人的眼里,黑是北方色、冬之色,幽暗阴寒之色。黑色的日子,自然就是凄惨、悲伤、忧愁的日子。几年前的中国高考在每年的七月,常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具有残酷的竞争性,因此就名之为“黑七月”;而传自西方的那种含着泪水微笑,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方式自然也被称为“黑色幽默”。

  中西方的色彩文化差异巨大,但唯独这个“黑”却颇有接轨世界的意思,在隐秘、悲哀等文化蕴含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