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教育 > 悦读 正文
趁年轻, 踏着大师的足迹奋进吧
2016-04-13 11:54:40 来源: 编辑: 朱思颖

 

    □刘英团

  有这样一批智者,他们的身躯可能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离开,但是他们的名字在今天依旧耳熟能详,他们的思想至今被后世人奉为经典。一如孟德斯鸠所言,大师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脊梁和砥柱,也隐喻着人类思想的高峰,或人类思想的精华。

  那么,谁是大师?什么人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大师?《生命的奋进》一书集纳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5位国学大师的文章,选录了5位大师自述的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所展示的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存的体证。捧读之,仍可激励、启发当今青少年一代。

  “出我不意,袁即从我身右侧走过,其身量似若短于我者,而宽阔于我,头发斑白,既不蓄须,亦不修面,着军人旧服装,殊欠整洁,显然蔑视此一重大典礼。”记录这一细节的,是《民国报》记者、后来成为一代大儒的梁漱溟。

  梁漱溟觉醒得比较早,一个人究竟能给社会或国家做什么,只有走过去才能清楚。“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美国汉学家艾恺曾如是高度的评价,“这位‘中国的甘地’跟甘地先生一样立下功德、立下言思。”

  大师并不是谁给的封号。请记住,大桥是由桥墩举起来,人的力量源于知识的叠加。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打基础、筑桥墩。青少年是时代的浪潮,一个向上的青少年,不但有着向理想进军的雄心壮志,还有认识时代和社会的睿眼,而不是一个只有勇气,而看不清为政者的意图和时代潮流的蠢蛋。简言之,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在于大师能够穿透一切时代,能够关注人当下以及整个人类生命当中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用某哲学家的话说,大师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给我们提供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认识社会发展的方法、治理社会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分享大师的思想,可以先从了解大师的青少年开始,从大师的“细枝末节”开始。

  梁漱溟的《我的自学小史》恰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自幼生长在一个维新思想、家庭气氛开放自由的环境之中,年少时竟未背诵过四书五经。这让学贯中西的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当代新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刘述先教授颇感惊诧。

  年少时,梁漱溟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语带狂妄,却是他对中国命运的痴心观照。面对民生凋敝、风云变幻的中国,梁漱溟疾呼:“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对他来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从青年到晚年,梁漱溟不但始终秉持着大儒的良知,还用一生去追问“人为什么活着”以及“中国向何处去”这两个问题。直到晚年,他还慷慨激昂地发言:“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这里有革命,有真正的革新,有跃动的生命力。要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哀”。比如,现代著名思想家、当代新儒家代表唐君毅认为,尽管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才是一种学问。但是,读书之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一如刘述先在《生命的奋进》一书中所言,“无怪乎在唐先生逝世之后,牟(宗三)先生誉唐(君毅)先生为文化意识之巨人。”

  不要用那些廉价的、从外面买了的“教养”装饰自己,而应该培育那种发自生命内部的、在肌肤下闪耀发光的真正的教养。在泰戈尔看来,浅薄的知识的外衣,与全身挂满垃圾想站立起来的猿猴没有什么区别。《生命的奋进》一书,行文浅易清晰,内容亲切感人。五位大师目睹了近代中国的激荡与变迁,自觉奋发向上,探索学问,一路走来,成就了非凡的学问和人格,留名于中国文化史。

  回望大师们的人生轨迹,其青少年时代意志之坚强,读书之勤勉,心怀之宽广,求真之热诚,仍可激励和启发当今青年一代。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