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至乐莫如读书”,这是20年前大学校园里很多人的座右铭。很多年长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大学时代,虽然称不上人手一本书,但由于当时娱乐方式单一,很多人课余时间的消遣方式就是阅读,甚至连谈恋爱的时候都要带本书,恋人间除了你侬我侬,还会探讨一下读书心得,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升华后的革命友谊显得纯粹而高端。
我读大学的时候是2003年,那个时候,网络并没有像现在那么普及。因此,那个时候的阅读方式也是单一的纸质书,但据我观察,除了中文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之外,爱读书的同学并不多,那些捧着一本书在校园里小河边摇头晃脑如饥似渴阅读的场景可能只存在影视作品里。等到电子读物全面普及后,阅读的方式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根据最新的201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6年,数字阅读数据首超纸书阅读。这其中,微信阅读已经成为当下非常普遍的阅读方式。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4年的34.4%上升了17.5个百分点。而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这个数字还要高,有超过八成的人(87.4%)进行过微信阅读。而从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与时长来看,2015年,我国成年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为每天2.67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较2014年的14.11分钟增加了8.52分钟。其中,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4.24分钟。
再去深究便会发现,查看微信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聊天(包括收发文字、语音、图片等)这两项活动是成年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选择比例分别为76.1%、75.3%,均超过70.0%。而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也是很多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63.2%、61.7%和25.4%。
这个数据让调查者觉得焦虑。有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担心的是,当下“快餐文化”盛行,而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吃快餐是没有营养的。来自北大图书馆的调研称,据北大图书馆副馆长肖珑教授介绍,2016年,北大图书馆书籍借阅量总数为62万本,是近10年的最低数量,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是107万本。在内容上,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显示,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高居排行榜前三的大多是《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和《盗墓笔记》之类的通俗作品。相比原著,青年更喜欢看经典作品的影视版,正统学者推崇的那些书籍的受众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前几天,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篇文章:
法国的地铁里随处可见气质身材俱佳的男士,相比他们让人流口水的高颜值,这些帅哥手上捧着的纸质书更让人惊叹。有人惊呼:看书的帅哥简直让人毫无抵抗能力。这个现象的背后,我很欣喜地看到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认同“开卷有益”,哪怕一些人本身对阅读并没有兴趣,但是意识里是有这个认知的。
尽管我自己是阅读爱好者,更是纸质书的簇拥者,但从大众角度而言,开卷诚然有益,但阅读的初衷应该是出于一种兴趣,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读书能让人的气质由内到外发生改变,但如果以这一点作为追求的话,已经陷入一种功利性的怪圈。阅读,本身便是自发行为,既然如此,有的人能够从中体会快乐,并从中获益,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结果。但如果非要让不喜欢读书的人读书,让喜欢电子书的人捧个纸质书,让喜欢读休闲类书籍的人改读研究类的书籍,那就不叫全民阅读,那叫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