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路桥新闻 正文
百年老店传承的是匠心和情怀
2016-06-08 08:37:58 来源: 编辑: 叶成
  □本报记者 李 敏/文 通讯员 胡 欢/摄

  6月6日一大早,小忠早餐店门口的食饼筒摊位前挤满了人,“加肉加蛋包一个。”“米面不要。”……大家按照顺序,说出自己的要求,而摊位里面的两个店员,则有条不紊地包着食饼筒,为顾客“包裹”美味。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食饼筒则是节日美食之一。

  小忠早餐店内,10余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老板娘沈娇云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两口锅,旁边放着两个盆,一手从盆里捞出面糊,平摊到锅里,结成薄薄的一层,快速翻面,就成了食饼筒的皮,带着温度的面皮一批批送到摊位上,按照顾客需求裹成食饼筒。老板娘告诉记者,他们家一年到头都主打做食饼筒,每天能卖出四五百筒,“端午节期间能卖出更多,到了这天太热闹了。”沈娇云想起前几年端午节的“盛况”都觉得开心,她说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大家都来买,食饼筒面皮能卖出1至2万张。”

  平日里,沈娇云自己做食饼筒面皮,忙时再加一个人帮忙,而到了端午就需要8个人来做面皮,“加上小工,店里要20个人才能忙得过来。”临时请小工,价格比平时贵,沈娇云坦言,到了端午期间,请小工要300元一天。成本更高了,而食饼筒的价格却没有涨价,平时素的4元一筒、加肉加蛋的9元一筒,面皮1元一张,到端午节期间,价格仍旧一样,“来我们店里的都是老顾客,我们不涨价。”

  小忠早餐店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沈娇云做食饼筒已经26年了,她爱人卢小忠做这行31年了,从他太爷爷辈开始,他们家就开了做食饼筒的店。结婚前,沈娇云是做衣服的,认识卢小忠后,她开始到店里学做食饼筒。“当时只做了半张面皮,就不敢做了,太烫。”沈娇云记得,手臂被烫得通红,采访时,她摊开手臂内侧,依然通红,“现在已经习惯了,不觉得烫。”边说边娴熟地做面皮。面皮柔软细腻,从手上挂下来,粘稠不散落,她说这是他们家的秘方,不外传。

  自己做面皮,爱人则在后厨炒菜,一锅锅炒好的白菜、米面从后厨送到摊前。要保证食饼筒的美味,食材一定要新鲜,每天凌晨3时,蔬菜供应商就把菜送到店里,沈娇云夫妻和小工们一起,洗菜、切菜,就连店里的豆花也坚持自己用黄豆磨出来,“坚决不卖隔夜的食物,我们都当天炒当天卖。”店里销售的每一样食品,沈娇云夫妇都严格把关。因此,新鲜、干净成为他们家的另一个招牌。

  沈娇云夫妇几十年的手艺得到了顾客的称赞,儿子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学会了做食饼筒,正在读大学的他,跟父母商量怎么把食饼筒销往外地,让身在外地的台州人也能尝到家乡的美味,一解乡愁。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