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包容 共治 创新:迈向新时代的城市治理
——“世界城市日”有感
2017-11-16 10:10:43 来源: 编辑:叶成

     10月31日是第四个“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倡的国际日,也是城管人的主题日。今年的主题是“城市治理,开放创新”,切中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转型的方向。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和更新重塑了城市空间、改善了城市环境,促进了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交通拥堵、环境压力等“城市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的城市管理需要在“大城管”的格局下,以包容性城市的新定位,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参与,实现传统的城市管理向治理转型。

    包容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新定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了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发展目标,中外城市发展已经证明包容是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秘诀之一。因为包容,城市才会多元才会有活力。人是城市中的关键因素,城市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转变,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治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发展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要用包容的视角去看待城市发展中的新与旧。对出现的新生产方式、新业态,诸如共享单车等,不能因为负面效应而一禁了之。要主动回应市民的需求,积极应对,科学管理,通过立标准、强监管实现政府、企业、市民的多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更新中的老旧传统区域,往往是城市地域性人文内涵的物质载体,城市更新应是基于城市文脉的保全进行改造,而非推倒重建。比如路桥区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充分运用好十里长街历史、人文和水系资源,让老街重新散发江南水乡神韵,打造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二、合作共治是城市治理的新方向。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社会治理格局中一环的城市治理也是如此,要增强城市运行、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及其执行能力,通过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参与治理,逐步发挥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制度优越性。总体上,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管理、社会调节、市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格局。具体上,在政府自身层面,要确立“大城管”的治理格局,打破部门间的壁垒,理顺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关系,整合资源,协调流程,规范运营,实现设施运营、秩序管控、保护环境、应急指挥等方面能力提升。在社会层面,城市政府应该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通过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与政府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比如各地政府在“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分类的志愿活动、分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分类习惯的养成等都离不开全民参与以及企业资本、技术的参与。

    三、改革创新是城市治理的新动能。坚持以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为目标的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李克强总理说,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升级。技术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当前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积极布局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与监控服务,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释放城市治理新动能。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城市治理方面,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整合,实现管理、执法的综合配置,增强城市治理的执行力。比如,浙江省的城市执法体制改革,通过整合执法职能与管理职能,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管理体制,为“大城管”的治理格局打下了基础,并已经初显成效。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