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11月26日上午9时,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叶峰将在图书馆举行南官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之四百三十四——
《史记》导读
2017-11-24 11:02:18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梁亦慰

  记者:《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有不少学者专家醉心于研究《史记》。叶老师,首先请您为我们讲讲,《史记》有着怎样的价值?

  叶峰:《史记》是一部有名的中国史书,成就了一对父子的千秋大名,在吞噬一切的时间黑洞中熠熠生辉。作为一部纪传体史书,它有三大价值:一是填补了一段历史真空,成为古史必读书。战国时期,曾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成为空白,是司马迁父子突破重重困难,重新接上大中华的文化基因。二是开创了历史记叙的新形式。《史记》吸取了前代史书的优长,确立了自身以人物为中心的记述方式,同时经纬不乱,以互见错综法保持了历史的多视角;三是树立了历史散文的典范,《史记》诸多名篇体现出真与美的交流,成为后世为文的宗师。

  同时,想要接近司马迁父子丰富的内心世界,通常可以仔细研读以下三篇:《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伯夷叔齐列传》。

  记者:《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也是《史记》的自序,即司马迁本人的自传,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

  叶峰: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粟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粟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古人讲“耕读传家”,年轻人在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就要通过读书来增进才能,从而获得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父亲司马谈成为了太史令,司马迁得以有机会成为郎中,能够接触皇帝,观看他与大臣们如何处理政务,并成为使者,亲身处理政务。所以,司马迁并不是纯粹的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是有机会步入政坛,成为一颗明星的。

  司马迁父亲弥留之际要求司马迁继承他的意愿,完成《史记》,这让本来有可能成为政治家的司马迁,从此走上了历史学家的道路。这个承诺,是司马迁的一个命运转折点。司马迁曾为太史令,太史令是九卿之首太常的属官,因此司马迁的同事多为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西安京城里显达云集,司马迁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名人,交际广阔。不过,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投降事件发生,司马迁因言获罪被处宫刑,这导致他转而对仕途心灰意冷。

  那么,他对此的人生破解就是一定要写出一部历史无法磨灭的著作。历史命运把读书、游历、郎中、太史令、宫刑、中书令这一系列的因素全都压在了他身上,而这样的磨练,让他成为继孔子《春秋》之后五百年的又一人。这个42岁的男人,虽然贫穷,虽然没有古人较为看重的儿子,虽然因为宫刑不再是完全的男人,但他却因为《史记》这部作品历两千年不朽。

  记者:叶老师,年轻人去研读《史记》,能够获得哪些益处呢?

  叶峰:我们理应明白,读活历史不仅在积累知识,更是活人的重塑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历史、文学和哲学的共同精神。司马迁父子之所以能完成“超越”,是因为他们把身外“盈虚有数”的芸芸众生汇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奇情,书有奇情侠气,实与此种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正因为《史记》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价值,年轻人可以通过读史来明智,从历史中人事物的变化来吸取经验,开阔心胸、转变思维去感悟寻找自身在时空中的定位和存在的价值,寻求一种事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平衡,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