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走在乡村振兴之路的西部新城
——全区“乡村振兴·高质发展”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桐屿篇
2018-05-14 10:44:00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许  炜

  看遍良田万顷,看遍湖水万丈,家乡是释怀与放松的向往;听完鱼虫鸟鸣,听完乡里余音,家乡是宁静与思念的圣地;品尽风土人情,品尽春夏秋冬,家乡是肉体与灵魂的归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阐释让人真切感到家乡的召唤,返乡实现乡村振兴。在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台州市基层党建示范县(市、区)”名单中,路桥区唯一入选,率先创成全市第一个基层党建示范区,而桐屿街道则作为我区示范乡镇(街道)首推。作为路桥“两山一湖”主战场、活力路桥建设主阵地,桐屿街道已成为我区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项目领航

  打造醉美龙湖

  青山掩映,碧波荡漾,鸟瞰路桥飞龙湖,犹如一条刚被唤醒的巨龙,一飞冲天。伴随着工程车来回穿梭,挖土机等大型机械不停作业,湖区周边的四条道路施工有序进行,一幢幢富有特色的安置小区拔地而起……飞龙湖生态区呈现一派实干、火热的景象。

  飞龙湖,位于台州市几何中心。未被开发前,这里曾是一片片不起眼的洼地。而如今,飞龙湖已全面完成破堤破路开挖,连成一片。截至目前,核心区块以湖、河、洞、闸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飞龙湖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已基本完成。湖,已全面完成破堤破路开挖,土方完成开挖98%,湖面已基本形成整体;河,排涝河道已完成开挖量的70%,实现全线连通,发挥排涝效益,目前正在进行护岸施工;洞,栅岭汪隧洞工程于2011年3月12日开工,已于2016年1月10日完工。闸,4号闸已初步完成,3号闸完成桩基的70%,1号闸因地质原因已变更方案,正在进行闸室土方开挖。

  据了解,桐屿街道有29个村居,而飞龙湖生态区工程动工,至少有21个村居牵涉其中。原来,该地处温黄平原腹部,金清水系末端,远离排水出口,地势低洼,每遇台风暴雨极易积涝成灾。在桐屿街道,村名里嵌着“洋”字的有两个,作为其中之一,徐洋村曾最饱受涝灾困扰。“以前,台风一来,我们村就成了一片汪洋。”徐洋村党支部书记叶锡明告诉记者,刮台风或下暴雨,村里积水到腰部,大家已经司空见惯。随着2010年,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开工,缓解了桐屿等片区困扰已久的涝灾问题。

  昔日因水发愁,如今因水而兴,一幢幢安置房在飞龙湖畔拔地而起,推窗即见湖景,飞龙湖将成自家的“后花园”。为了尽快推进生态区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安置小区从选址到设计,再到建设,步步按下了“快进键”。截至目前,1号小区第一组团主体完成,6号、7号主体结顶正在内部施工,2号小区一期完工。

  眼下,飞龙湖生态区正以“河、湖、洞、闸、路、宅”六大工程齐头并进的态势,以生态文化旅游和城市商业核心区为“双引擎”,全力打造飞龙湖生态保护核心区、旅游文化项目核心区和城市“CBD”商务核心区三大核心,一座“新城”指日可待。

  “我们坚持以党建推项目,以项目抓党建,为桐屿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陈杰表示,作为路桥区新城西拓、向心发展的主战场,街道在重点项目工作中融入党建特色,通过晒要求、晒进度、晒时限,盯牢项目抓书记,盯牢书记推项目,把项目党建作为最大特色,以“项目堡垒”为抓手,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旗插在工地上。

  向善向美

  乡土文化孕育精神家园

  谁不想青山常在,谁不想绿水长流,这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中充分诠释。在坐应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国看来,不断坚持“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乡村记忆引领坐应文化,“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全力以赴振兴乡村。

  走进坐应村,旧石板铺设的乡间小道上,沿途古香古色的景观,让人心旷神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该村文化礼堂,坐应村文化礼堂以路桥灰雕为建筑风格,渗透农耕文化和本村特色文化,由内向外散发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巨幅的乡村山水画挂在礼堂大舞台,既响应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又展示村民们对山清水秀、美好家园的向往。一张张老艺人编织草席的照片成为村民心里的骄傲,无时无刻不向人们展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坐应村草编工艺的魅力。

  一个礼堂就是一个堡垒,一种文化就是一面旗帜。宽敞明亮的讲堂内,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乡村民嘴”正在台上讲得酣畅淋漓,而台下上到七八十岁的银发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垂髫稚子都听得津津有味。从一个治安较混乱、村民思想素质差、赌博盛行的落后村,到如今乡风文明、人人上进的文明村,坐应村的变化不得不归功于文化礼堂的建设。而这,也正是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切实体现。至今,有一个瞬间让赵建国感动难忘,为了拍一张“全村福”,年老体弱的老人走出家门,多年在外经商的游子千里迢迢返乡,大家穿上新衣,梳洗打扮,好像过节一样开心。

  群众精神家园的意义在于凝聚人心、发挥群力,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向善向美。自文化礼堂启用后,坐应村开展了各种公益性活动,将“建管用育”水平达到最大化。每月,文化礼堂面向村民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法律知识讲座和文化知识传授,并且邀请国学大师讲《弟子规》中的为人处世之道。耳濡目染中,村民们的素质明显提高,邻里和睦,家庭美满。乡村大舞台经常上演以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环保常识为主题的轻松幽默的相声小品,村民们在开怀大笑中得到了教育。村民们还积极组建各种球类、太极拳、排舞、象棋等社团,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风化人,慢慢地,整个坐应村开始变得有文化、有娱乐、有素质,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的精神风貌。如今,村民们和睦友好、热情好客,把文化礼堂当成自家客厅,每当有亲朋好友来访时,都会带到文化礼堂参观。“我们爱惜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允许这个大家庭受到一点损坏,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阵地、精神家园。”赵建国说道。

  “五村连片”

  连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村道干净整洁、庭院篱笆相衬、门前花木点缀……“垃圾不落地,梁家更美丽”,这样的标语在梁家村随处可见,成为了村民内化于心的村规民约。从环境基础先天薄弱的畜牧场,到如今一派恬静宜居的农家风光,移民小村梁家经历了一场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庭院改造工程。由于梁家村占地小、房屋密集,在过去,村民随意堆放的干柴和无处安放的废品杂物总是成为每个转弯路口的“风景线”,连带着路旁美丽的花木都少了几分生气。在街道“美丽先行”的号召下,梁家村开始了篱笆小村建设,通过精心设计、升级改造,让小篱笆发挥大作用,成为桐屿街道打造美丽庭院的示范村。始终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急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桐屿街道将每月的15日定为“全民清扫日”,村村整治、家家行动、人人动手,掀起一场“全民环境整治风”。

  千亩枇杷林,驰名枇杷乡。作为桐屿传统农业代表的枇杷专业村,小稠村地理位置又是桐屿最西部、路桥西城口。在消费模式多元化、高端化的当下,小稠村枇杷产业的发展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经济增长动力已然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从宏观上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街道统筹资源、提出五村连片发展的机遇下,小稠村以其独有优势,成为枇杷特色产业生产带的主战场。未来,小稠村将以枇杷小镇为口号,形成观光农业、特色手工业、休闲旅游业为一体的三产融合、产旅结合的经济新常态。初夏五月,又是一年枇杷旺季,因为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年的小稠枇杷将会有不同寻常的滋味。

  凉溪古道,以石成路,这曾是连通黄岩与路桥的“老官道”,虽历经千年,饱经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沿着古道拾级而上,溪流潺潺宛转入耳,红枫林立片片醉人,错落装点悠悠古道,十八丘田、飞水岩头、摩崖石刻……美景数不胜收。

  陈孔健是凉溪村的村干部。一路上,记者在他的带领下参观凉溪古道及十八丘田区块美丽景色。“这里共有四大优势。一是红色优势。2002年习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到小稠村莅临慰问并指导工作,是习总书记在路桥指导过工作的三个村之一;二是产业优势。有‘中国枇杷之乡’的美称,目前整个区块种植面积近万亩;三是区位优势。这里是路桥的西大门,内环南线开通后,地理位置更加凸显;四是资源优势。整个片区背靠飞龙湖,山水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像凉溪古道、十八丘田、摩崖石刻、常乐寺等。”陈孔健口中娓娓道来的四大优势,正是桐屿街道正在实施的“五村连片”计划。据了解,桐屿街道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范设计,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人文景观,以枇杷特色产业、凉溪古道生态等为架构,组团式开发、片区式推进,形成五村连片开发建设格局,打造路桥旅游新高度、红色新地标。而在4月27日,区旅游局邀请市(区)相关旅行社负责人、媒体及旅游微信公众号运营商30余人赴此踩点考察,一路上人文美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连起来、美起来、富起来”。是陈孔健反复挂在嘴边的三句话。在“五村连片”完成后,小稠、民主、梁家、凉溪、东明五村相互连通,内部景色串联宜人,打造集聚美景。此外,该区块与飞龙湖连通,内环路沿线立面改造工程改造后,特别是与飞龙湖现有景观连通;梁家村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枇杷观光园计划,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枇杷等特色产业,在小稠村小城镇建设下,宛如星罗棋布的珍珠,绽放出洁净、活力、风情的光芒,这里将是桐屿振兴乡村的美丽缩影。

  如今有人来找陈孔健,他都自愿当导游,和周边小稠、民主、梁家村干部共同带领来客转转美景。

  在踏访凉溪古道时,陈孔健和几个村干部畅聊起小稠村小城镇整治、民主村微公园项目、梁家村美丽乡村项目及周边区块相关项目,聊着聊着,听到最多的是:“我们街道因村制宜、准确定位,以‘美’为着力点倾情打造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相信在‘五村连片’和‘生态龙湖’开发下,醉美桐屿不再是梦!”陈孔健的梦是热乎的,如同共同追求美好品质生活的土生土长的桐屿人那般。

  (图片由桐屿街道提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