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跨越半个世纪 点亮收藏生涯
张士友的火花情缘
2018-05-16 09:35:58 来源: 编辑:叶成
  □全媒体记者  於徐阳

  实习生  吴京谕  文/摄

  “这个是邮票。”带着笃定,在偶遇到这花花绿绿,只有方寸大小的纸片时,新桥镇初级中学初二学生郑兴欣给出这样肯定的答案,同伴们也纷纷表示认可。

  不料,他们眼前的这位83岁老人张士友却笑着告诉他们:“这是火花,也就是火柴的商标贴纸,这些都是我收藏的。”

  看着老人自豪的表情,一脸惊讶的学生们再仔细端详时,才看清这似曾相识的“新鲜事物”。

  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贴画,最初仅作为火柴的商标用于火柴的流通。随着岁月流逝,火柴盒上的贴画突破了商标这一概念,火花图案设计的选材也趋于天马行空,火花收藏随之应运而生,许多收藏爱好者会把它们收集起来以供赏玩,而张士友便是其中之一。

  在区图书馆的支持下,张士友收藏的1400枚火花在图书馆二楼大厅内进行展出,即日起持续至5月30日。

  方寸之间纳天地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火柴在农村家庭最为常见,那时我们把它叫做‘洋火’,因为火柴是舶来品。后来,国内大量生产,大家才慢慢地将其改称它为‘自来火’。平日里生火做饭、点灯,时刻离不开它的。”张士友说,火柴不仅点亮了群众的生活,也点亮了他收藏火花的道路。

  一枚枚火花,不仅书写着祖国的建设成就,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别看火花就这么小小的,但里面的内容却包罗万象,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能展现其中。虽然和其他一些收藏门类相比,火花收藏价值不大,但里面所包容的文化是最让我喜欢的。”在张士友手头,收藏有十二生肖、外国名人、水浒108将、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动物世界、三十六计、历代名将等为主题的成套火花。

  据了解,从1958年起,各地的火柴厂在火花设计上,摆脱了以往单纯的商标记号作用,开始由单枚发展为成套,且有各种主题,成为了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恰在这时,张士友也逐渐成为了火花的“粉丝”,像他收藏着的“水浒108将”火花,就有同一主题两种表现形式的成套火花。

  “火花自打有了设计后,各地就出现了设计评展,像这套20张,将‘首届火花评展’这些字嵌入其中的火花,就出自武汉……”在展览时,张士友偶尔会取出几种,热情地向观众介绍,方便让观众近距离地观赏他的“珍爱”。向观众介绍这一套套藏品的来历时,张士友更显得神采奕奕。

  时代印记话变迁

  “收藏到这些火花挺不容易的。”张士友告诉记者,这1400枚火花,除了自己有心收集的,还有不少全靠亲戚朋友“接济”的,“大家都知道我有收藏火花的爱好,因此去各地出差、旅游时,见到当地好看的火柴盒,都会捎回来给我。”

  地方火柴厂分散于各地,火花制作就没有统一的制作命题,这就让火花的主题更加丰富多样性。因此,大伙为张士友从各地集来的火花,鲜有重复的。每当收到这礼物时,张士友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感激,也就格外珍惜,他在拿着火花向观众介绍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捂着嘴略侧着头。“这是为了保护火花。”张士友说,集邮爱好者在整理邮时会带上口罩和手套,并用镊子夹的方式来触碰,火花收藏虽然不需要保护到邮票那种程度,但还是需要极力避免火花和呼出的气以及唾液直接接触,否则会影响品相。

  让张士友这样极力保护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他说:“现在用火柴的人越来越少,全国各地的火柴厂也一个接一个地关门,据说现全国的火柴生产厂家100家都不到,能供收藏的火花就更少了。”

  由于火柴生产厂家逐年减少,火柴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绝迹。那一群前来参观的初中学生们在议论时说,“他们现在仅能见到的火柴只在化学实验室里”,因而可供收藏的火花也就越来越少。为了收集火花,张士友去过许多地方,时刻留心有没有稀奇的火花。当然,张士友也是古董市场的常客,有不少火花就是从古董市场购入的。

  收藏魅力尽无遗

  这次展览中,张士友还带来100余个“火柴升级版”--打火机,也有“火柴的前身”--火折子,方言称之为“梅头棍”,是张士友曾用过的“家当”。

  除了收藏火花外,张士友还收藏了烟标、邮票、布票、粮票、报头等,其中烟标就有千多张。对他来说,他的3万余件藏品都是他收藏历史的忠实记录。

  “收藏贵在坚持,多年的收藏经历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许多乐趣,收藏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09年,张士友将自己60年来收集的生活资料,建起了台州首个家庭档案馆。

  在今年年初,张士友的收藏馆也成为了“路桥图书馆地方文献分馆”。馆内所收藏的资料不仅较全面地记载了家庭的社会实践和家庭事务活动情况,而且较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社会局部地区的历史风貌,可谓是一部浓缩了60年巨变的家庭史书。据悉,其馆藏共分为日记类、收藏类、剪报类、戏剧类四部分。日记类有张士友1956年起至今63年间,个人所写的96本日记本,共300余万字;剪报类是把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文字、图片资料整理分类并集纳成册,共有50多本;戏剧类包括戏剧剧本、演出节目单、戏票、戏剧经典书籍等材料。

  如今,张士友已经是耄耋之年,但他说,“收藏已是我的精神寄托,生命不止,收藏不息。”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