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勇立潮头 再次起航
——金清镇中心小学的70年变迁
2019-06-19 09:26:35 来源: 编辑:罗淑尹

  □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加婷

  崭新的塑胶跑道,美观的教学楼,还有图书馆、科技海洋馆等一流教学设施……多年来,金清镇中心小学遵循“蒙育生命,塑造品质,点亮梦想”的办学理念,本着“创活力教育,办特色学校”,弘扬文昌精神,努力打造成区域一流、台州市农村的窗口学校。

  这所学校的发展变迁,恰如我区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写照,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区教育事业的巨变。以小窥大,近日,记者拜访了金清镇地方志编纂人员、文艺创作者解正明,听出生于1943年的他,讲述金清镇中心小学的70年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

  校舍十分简陋

  金清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腰塘吴家里地绅吴月桥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出资在金清镇五丰村(现文昌东路金清中学原址)建的文昌阁,创办金清书院。

  解放后,入学人数激增。1950年暑假,经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学校被迁到金清镇学前街1号,旧时称“当店里”。校名为黄岩县立金清小学,亦称金横区第二中心小学。教职员12人,学生301人,编为8个学级。1954年,学校更名为“黄岩县金清镇第一中心小学”。

  期间,为开辟学校新操场,整修校舍,美化绿化,校方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校舍依旧十分简陋。解正明回忆,那时学校教室两边的窗户都是木制摇扇门,天气晴朗时倒还好,碰到下雨、下雪的日子,雨花、雪花就会随风飘进教室。如果关上窗户,教室里漆黑一团,根本看不清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教室里的课桌凳,因为学校添置的数量有限,不足部分只能靠学生自己东拼西凑。课桌没有抽屉,有些学生用稻草绳扎成网袋状,用来存放书本、作业本、毛笔等简易学习用品。“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电铃一类的设施,只能凭敲钟的声音长短,区别上课、下课或放学。”解正明告诉记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的宿舍条件仍然有限,教师的宿舍紧挨着教室。“我们五年级的班主任、语文教师梁开日,就住在我们教室的隔壁。梁老师对待教学十分严谨,当年没有参考教材供学生使用,他就自己动手刻钢板,油印《成语手册》及复习资料等讲义。”解正明说。梁老师本身患有胃病,经常吃中药,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和教师待遇有限,致使他积劳成疾患了胃癌,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学校只有一个地球仪教具,甲班讲解结束后转到乙班,乙班讲解结束后再转往其他班级,这样转来转去,就像电影胶片由专人传送,这边放完第一卷,立即送到下一个放映点,只是放映员这行为被叫作‘跑片’,而老师们轮着使用地球仪则被戏称为‘跑球’。还有音乐课,学校只有一台风琴,那时只能集中几班到礼堂一起上课。”解正明告诉记者。

  伴随改革开放

  春风吹绿了校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1985年春,学校集资建房经费,拆第二排平房,建三层教学楼11间,共计15间教室、3个办公室。同时,拆除旧炮台,开通学前街南大门,方便学生上学、放学。

  期间,学校还着手改善办学条件,改建教学大楼,增添教学设备。为满足教学需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拆除了原教师宿舍楼,新建了“冂”形四层集办公、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楼和两层配套齐全的现代化食堂,每班教室配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并改造了学校东大门。

  近年来,该校学生入学人数猛增,班级达到36班,原有的校舍已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在金清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2011年12月,金清小学新建工程正式启动,在金清镇高升村征地53亩。

  2015年8月,新校舍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目前,新校舍为金清镇中心小学高升校区,设四、五、六年级。现学校教职员工共150人,学生2700人。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如今,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我们希望通过展示一些丰富的图文资料,引导大家牢记历史,希望青少年更加奋发前进,共同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国家。”解正明说。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