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螺洋街道:“红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2019-10-15 09:58:52 来源: 编辑:罗淑尹
  时间的佳酿如何醉人,越是经历沧桑变化的人体会越深。从脏乱差的“小作坊”,到小微园区的“红色标杆”;从低矮的土楼房,到全区第一个“立改套”安置村;从困难重重的社会治理,到“双格联动”引领平安……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螺洋街道的发展焕发着别样的精彩与光芒。

  螺洋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建峰说:“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激发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和服务能力,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红色引擎’。”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不管形式如何发展,历史胶片里螺洋铁军逐梦的背影,均折射出“党建引领”这一关键词。

  □全媒体记者  王旭阳

  红色车间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红色车间’党建联盟带动,将村里的小微园区打造成标杆,我们又多了一份底气。”7月26日,在螺洋街道小微园区“红色车间”党建联盟启动仪式上,上倪村党支部书记戴昌明兴奋地说。

  螺洋街道上倪鞋帽园区集聚了200多家鞋帽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年产值达10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是蓬勃发展的背后,却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方式粗放、土地利用低效、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问题不解决,小微园区就无法实现更好发展。去年开始,螺洋街道从“红色车间”创建着手,结合老旧工业点改造,对上倪鞋帽园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

  戴昌明介绍,为解决鞋企生产用地紧缺问题,该村对18家符合条件的厂房进行统一管理,打造了半封闭物业化的小微园区。

  很快,一家家脏乱差的“作坊”摇身一变,成为了小微园区的“红色标杆”。作为老旧工业点改造的一个标志,上倪小微园区现有的18家企业厂房外墙,都被统一刷成了鲜艳的红色。

  到底何为“红色车间”?螺洋街道组织委员章林慧一语道破:“‘红色车间’的建立,就是要让党员在车间亮相,让党旗在车间飘扬,织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

  在小微园区内的飞舰鞋业,记者看到,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以及党员微心愿等红色元素,让企业车间焕然一新。

  上倪小微园区的“红色车间”打造,是螺洋街道不断提高两新党建整体工作水平的缩影。

  着眼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红色车间”,已经成为螺洋两新党建的特色。目前,螺洋街道党工委根据上市企业、规上企业和小微企业等三种类型的“红色车间”建设工作,真正做到让“红色”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车间,都能够扎根、开花、结果。

  豪达公司是螺洋当地一家龙头企业,每年为吉利提供95%的线束产品,“五线一束”的“红色车间”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党建品牌。

  “在‘红色车间’的创建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和企业线束生产相应的‘五线一束’车间党建工作法,让‘党建深入阵线、支部建在前线、党员冲上火线、关爱送到一线、社企变成联线’的‘五线’,开出一‘束’最具活力的两新党建之花。”豪达公司党支部书记、商务部经理陈世于说。

  红色“双格”助推社会大平安建设

  “有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量社会矛盾被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打造平安螺洋奠定了坚实基础。”螺洋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持街道日常工作的办事处副主任陈强对街道全方位的平安实践创新探索深有感触。

  什么样的居住场所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平安之家?什么样的基层治理才能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安全感?螺洋街道给出了答案——“全科网格+党员微格”,将“平安螺洋”的美丽蓝图,一点点从纸上变为现实。

  据悉,螺洋街道在辖区59个网格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分,每个网格划分为30个微格,分别由村(居)党员担任微格长,每名党员负责联系10-15户群众。

  这样一来,党员“红细胞”被填充到了每一幢楼的治理模块中,党建力量被输送到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基层党员成为了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中微小而坚实的“红色岗哨”。

  “网格”与“微格”的“双格联动”,能够深化党员干部服务清单工作,有效实现“党的建设进网格,网格当中有党建”。

  如今,由网格、微格“两格”构筑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框架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分层、分级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实现了村居治理和民生服务终端“一竿子到底”。

  在螺洋街道藕池居,大到楼内治安、消防检查,小到牛皮癣清理、矛盾纠纷调解,每一件服务事项上,都有网格员和微格长的忙碌身影。

  日常巡查中,网格员充分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通过手绘网格地图、标记各种出租房管理符号、电脑及时输入基础信息、创建各种宣传、沟通微信平台等手段打造“熟人社会”,为平安螺洋建设贡献力量。

  而党员微格长则对照重点难点问题,实行“每周每月巡查”制度,通过“访、听、送、查、解、记”等一系列方法步骤,排查收集微格内日常社会治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筛选,分类上报,实现一般事项迅速处理,较大事项上报至信息平台,流转处理。

  “网格员工作繁杂琐碎,在划分党员微格有了党员楼长后,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加细致。”螺洋街道藕池居的网格员傅会芬说。

  “双格联动”的有效运行,为螺洋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红色赋能”网格化社会治理,托起了大平安的社会格局。据统计,今年以来,螺洋街道辖区火警数、盗窃接警数、交通事故接警数、交通事故亡人数急速下降,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不仅如此,螺洋街道还成立了专职网格员临时党支部,认领网格区域内热点难点问题和中心工作,按条目式在网格支部公开栏予以公示,并注明责任党员和实施进度,推动党员认真履职尽责。

  红色物业助推民生大服务建设

  早在2002年,吉利汽车工业园区确定落户螺洋,芦阳社区(原双庙村)积极响应区政府的号召,启动整村拆迁,成为我区历史上第一个村民安置实施“立改套市场化运作”的试点村。

  2008年,香樟湖畔安置小区23幢高楼拔地而起,2009年,村民们按照每人60平方米的安置面积全面入住。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同于商住小区,它在管理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何进行物业管理,成为当时原双庙村所在的芦阳社区党委第三支部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经过挨家挨户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后,芦阳社区党委第三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决定用党建这根“红线”,串联起党员、物业和村民。

  “自己的小区自己管,所以我们成立了双庙物业管理公司。”芦阳社区党委副书记徐学初介绍,物业管理公司的经理和主管由党委委员担任,管理人员则是本村党员和村民,“这样一来,既能发挥物业的服务功能,又能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打通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徐学初说。

  物业管理公司开始运作后,一系列的经费问题、内部矛盾调处问题、公共设施管理问题也接踵而至。芦阳社区党委第三支部决定,以党员为骨干,组建联系服务群众的治安巡逻、卫生保洁、设施维修等队伍,真正让“红”的色彩亮起来,“红”的旗帜飘起来,“红”的声音响起来,“红色物业”活起来。

  从过去的“敲不开门”到现在“入得了户、说得上话”,从过去“见面无好事”到现在“遇事多协商、难事共解决”,“红色物业”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以来,服务效果十分明显。首先,减少了费用。因为减少了服务外包,基础支出跟同类小区相比每年减少50万元。其次,统筹了资源。物业公司招聘了社区内的29名村民作为物业工作人员,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熟人熟事,效率加倍,管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再次,化解了矛盾。以往物业公司不熟悉村民情况,对矛盾处理按照流程死搬硬套,村民满意度低,矛盾易反弹,而本村的物业工作人员对村民情况熟悉,能够及时化解矛盾苗头。最后,促进了和谐。红色物业机制运行后,工作人员在岗更加稳定,如有空缺也能及时补缺。而且,每年的物业收支情况及时对外张贴公布,并接受群众的监督,群众心里没有了怨言。

  “党建引领,村管物业,目前,小区运行十分顺畅,居民安居乐业,人心思稳。”徐学初笑着说道。

  (图片由螺洋街道提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