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苦练“四力” 践行理想 记录时代
2020-09-02 09:42:46 来源: 编辑:罗淑尹

  □南官平

  路桥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他们依旧奔波在重点工程的建设现场,记录下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挥汗如雨;狂风怒号、大雨倾盆,当别人在家里躲避危险,他们却要守在一线,记录一线群众抢险救灾的感人诗篇;疫情突袭、来势汹汹,他们却选择逆流而上,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传递出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

  没错,他们所写的,是提振精神的时代之音,是感人肺腑的凡人英雄,是默默无闻的矢志不渝。他们所写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他们往往遗憾:自己不能亲身投入战斗,但他们心中却在说:“拿笔的人,一样可以上战场,因为他们的前辈扛过枪。”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当下的舆论场,有两个词经常被提及。一个是“后真相”。现实复杂多元,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在意的,往往造成情绪极化、观点偏激。人们常常感叹:“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另一个是“碎片化”。信息不系统、不全面,一鳞半爪、只言片语太多,全面分析、客观说理太少,难以直抵事物的本质。新闻工作者就是要不断思考,练就强大“脑力”,于花繁柳茂处拨得开,于风狂雨骤时站得定,进而“以我之洞见,解人之疑惑”“以我之价值,化人之心结”。

  “如果你报道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新闻界有句老话,脚底的泥土有多少,笔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少。好记者都有一副“铁脚板”,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耳闻之不如目睹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脱离“真实的世界”,远离“泥土的味道”,坐在办公室搜肠刮肚,对着电脑复制黏贴,永远写不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走,到现场去,到一线去,练就一副“好脚力”,用生命去理解生命,用体验去碰撞体验,如此才能让新闻真正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新闻界的朋友说,新闻和评论之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反过来看,这并不是说观点被信息淹没了,而是信息时代更需要观点。这就要我们练就火眼金睛的“眼力”,从平淡无奇中发现亮点,从人云亦云中发掘观点,写有观点的信息、做有态度的新闻,努力让每一篇新闻都有观点、有思想、有价值,让每一件作品都传得远、叫得响、获得正能量。

  当然,要做到这一切,最终离不开“笔力”的打磨。著名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对写作过程做了这样的描述,那就是:“把网状的思考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语言清晰表达。”没错,观察再全面、思考再深入、提炼再准确,如果不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达,那一切都是白搭。新闻工作者最终拿得出手的,就只有一件件作品,这里有准确的用词、精巧的结构、动人的抒写,这里亦有巧夺的天思、亦有独到的匠心。

  新闻报道永无止境,新闻工作者唯有不断提升脚力去探索、增强眼力去发现、努力把来自实践的积累转化成思考的脑力和表达的笔力,成就一篇篇“好新闻”“大报道”,才能从容新情况新挑战,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不负时代不负卿,不负青春不负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