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年味,叫小时候的年味,叫故乡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和外婆的老房子分不开——斑驳的瓦片、泛青的石板、吱呀吱呀的水井、香喷喷的柴火饭,还有埋在炉灶灰里的橘子,都是记忆中关于过年的画面和味道。
大年初六,不似昨日的阳光明媚,如果说城市年味是热闹且喧嚣的,那么灰白的阴天似乎更加适合走一走老巷子,寻一寻童年记忆中温暖可亲的年味。
卖芝桥是记忆中挤满美食的地方,而如今这里也不复往日的喧闹,拐过一个不知名的小巷子,无意间,路过一间小店,一个与外婆年纪相仿的阿婆正在炒着黑芝麻,看来是准备做芝麻糖。一口大黑锅,氤氲的热气,空气中弥漫着芝麻的香气,这一刻与记忆中拿着“毛票”去隔壁街买糖的画面重合,于是决定今日的寻味之旅就在这里扎营。阿婆姓马,非常健谈,她说自打三十年前嫁来这里,就一直做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今年过年想着多休息两天,还是老街坊一直念着想买点芝麻糖走亲访友,所以阿婆临时决定做一点。
“一开始因为芝麻是湿的,炒的时候会冒雾气,没关系,继续翻炒,火不要大,别炒糊了。”看我感兴趣,马阿婆一边做一边“解说”起来。阿婆说,做芝麻糖的关键一步是把芝麻炒香,黑芝麻放入炒锅中,中小火慢慢翻炒,炒熟的芝麻一撵就碎,熟芝麻颗粒很饱满,能闻到香味。第二步是加麦芽糖和水,马阿婆用的是自己晒制的桂花糖,打开一闻清香弥漫,糖一次性全部加入锅中,开中火烧,烧开后转小火慢熬糖浆。
热锅里糖浆不停地冒泡泡,偶尔用铲子画圈搅拌一下,熬好的糖浆是粘度非常高的深琥珀色,让我想起了画糖人的糖浆。接着关火,倒入炒熟的黑芝麻迅速翻拌成团。
“最好是温热的芝麻,这样翻拌会轻松些,如果翻拌时芝麻没有完全成团,可以打开中火烧几秒再关火。”马阿婆叮嘱道,随后阿婆把芝麻团倒在菜板上压成大长方形,直接切成大长条后再切片,随着阿婆“笃笃”地切在案板上的声响,记忆中香甜的芝麻糖片就完成了。
十元钱一斤的芝麻糖,似乎也记录着我们记忆中的慢时光。走出小店,几个孩子在石板路上打着陀螺,扎着哪吒头的小女孩在吃着糖葫芦,街角两个老人在闲话家常......人们常说,现在的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我想也许是年的主角换了人吧,青苔、绿荫、篱笆上的小蜻蜓还在,只是少了当年追逐的少年。
小时候画在手上的表,没有动,却带走了我们美好的童年时光。童年的棉花糖化了,但甜蜜还在,这甜蜜令人回味,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与前行。回忆可以很抽象,像指尖溜走的时光,回忆也可以很具象,是照片上的红橙黄绿。
转出小巷,又回到了城市的车水马龙,咬一口甜甜的芝麻糖,我想,这平凡的每一天,又何曾不是童年里我们梦想的每一个“浪迹天涯”的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