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桐屿街道 > 动态 正文
桐屿街道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思考
2009年02月05日 11:42:06     中国路桥新闻网

    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是提升一个街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而农村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和谐农村文化环境,我们认真总结了近年来我街道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明确我街道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
    一、我街道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近年来,我街道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注重特色、着眼基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具体表现在:
    1、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抓导向、提素质、重创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弘扬桐屿文化,切实提升区域竞争力。一是抓导向。先后开展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主题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素质。在农村开展了服务创业、创新创业、开发创业“三大创业”活动,总结提炼了“勤劳质朴、坚韧不拔、负重拼搏、务实创新”的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加强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建设,营造了团结、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三是重创建。认真抓好文明城区、文明村居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至目前,全街道共创建了13个区级文明村居。同时,以创建文明村居为主要载体,认真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为全面提升文明程度夯实基础。
    2、群众文化逐步繁荣。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群众文化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一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届的村居文艺汇演、青年歌手大赛等活动,成为固定的活动品牌。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遍布各村(居),晨练、木兰扇、太极拳、老年拉丁舞等文体活动逐渐进入普通群众生活。多年来,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006年初至今,全街道各类文艺演出108场(次)、电影180场、送图书10000余册。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全街道共建成20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创办了阅览室、健身房、电脑室、老年活动中心,有些村还建成了标准篮球场、门球场等,同时聘请了文体爱好者和离退休老干部组建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戏曲、乒乓球、台球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小稠村陈岩春老人说:“喝茶、看戏、上网,以前不敢想的,现在我们小稠村老年活动中心都有了,村里的老人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啊!”
    3、特色文化得到弘扬。立足桐屿独特的人文资源,挖掘弘扬特色文化。一是打响文化品牌。举办枇杷观光节,通过品尝枇杷、游园观光、文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桐屿作为“中国枇杷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保护文化古迹。开展了“文物保护宣传周”活动,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促进青瓷窑址的整体保护,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三是文化产业开始起步。我街道拥有丰厚、独特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我们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带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走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沿山一带的生态观光区开发已开始起步。
  二、存在问题
我街道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在思想认识上,一些村将农村文化建设片面理解为建几处活动场所,添几件文化设施,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吃得不透,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跟风现象,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二是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村已建成的文化设施,“门庭冷落鞍马稀”,终日难觅村民的踪影。部分活动场所开放时间不合理,可能是造成其利用率低的一个原因。三是体制不活。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文化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专业门类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有专业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缺乏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三、几点思考
    当前,桐屿农村文化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区委区政府加快了“文化强区”建设步伐,为我们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为我们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增添了内在动力;三是近年来自身文化建设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特色文化、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好的苗头,这为我们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气象、新风貌。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更加注重自觉创新,实现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手段的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1、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办好文化节庆,精心组织好一年一届的枇杷观光节,并对该节庆进行丰富内涵,增强活力,使之成为宣传桐屿的名片。
    2、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展生态观光区开发,深入挖掘凉溪、民主等沿山一带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争取在5年内形成一条观赏性强、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观光带。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开发我街道独具特色的青瓷窑址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让广大群众能够凭借自身拥有的资源条件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开发,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两个方面直接受益。
    3、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继续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努力建立一支思想、政治、文化、业务素质强的文化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制度上墙,使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其次,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桐屿街道:陈  卿
来源: 中国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