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路桥新闻网 > 乡镇联播 > 桐屿街道 > 动态 正文
对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9年03月05日 15:41:36     中国路桥新闻网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狠抓工作落实,既是深入贯彻胡锦涛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的重要精神,又是落实我区“作风建设年”的重要举措。
    一、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机关工作人员是机关作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的体现者,是主体;老佰姓是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的受益者,是客体。良好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办事效率(效率:指的是工作时间和工作成本),对于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作风建设是提高工作效能的内在基础
    作风是实践主体的一种主观行为,总是与行为的效能相联系的。作风是效能的外在表现,效能是作风的内在结果。作风是衡量工作效能的尺度、效果、效益,是效能的依据。作风建设是一种手段、载体,而不是目的。作风建设在于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管理手段、载体,形成良性循环的行政环境,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保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2、作风建设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基本路径
机关作风作为党风的外在表现,具体地体现在党的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中。它具有外在性、一贯性、群体性、多样性等特点。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催化剂,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极大地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机关效能的提高,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党的事业发展;不正的工作作风是一种腐蚀剂,它不仅会使行政工作成本提高,而且也会使机关某些组织纪律松驰,某些个人精神萎糜不振和政治上的腐化,背离人民的根本意愿,腐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削弱行政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
    作风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不断提高行政质量和行政效率,全面实现行政管理基本职能。行政管理基本职能回归社会服务职能,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良好的工作作风,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时化解利益多元化条件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利益关系回归正常,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当前机关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作风建设年”的背景下,分析和查找当前行政机关在行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妥善应对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无疑是值得研究。从以往工作作风表现来看,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作风目标易位,效能建设态度怠慢,
    作风反映政风,体现党风,影响民风。好的行政作风,必然会促进好的党风形成,也必然带出好的社会风气。尽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职责不同,但作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综述前期机关工作作风,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从领导干部层面看:有的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上级一声令,下级一点风,甚至是没有风;有的不能正确处理作风与效能的相互关系,认为只要自己过得去,不愁大家过不硬;有的各自为政,上令得不到执行,制度得不到落实。从机关工作人员层面看:有的对作风建设态度冷漠,认为作风问题是领导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有的阳奉阴违,阿谀逢迎,讲多做少或只讲不做;有的“刚性”突出,脸难看,事难办;有的“柔性”明显,能骗则骗,能拖则拖,办事效率低下。
    2、遵循制度偏离,政令执行不到位。
    作风作为个人倾向的态度行为,总是与特定的制度、政令相伴而生。特定的度制、政令,必然需要特定的作风为其服务,也必然会催生某种特定的作风。在实际行政过程中,制度多多,政令条条。问题表现为:有的把制度、政令讲在口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台上轰轰烈烈,台下偃旗息鼓。有的把制度、政令当成“人性化”来执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掂量制度、政令的利与弊,在制度中“挖潜”,在政令中“淘金”,我行我素。
    3、廉洁自律谈化,行政危机感薄弱。
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直接责任人,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扶正祛邪的浓厚气氛,都离不开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存在着主要问题有:从宗旨观念角度上看,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的宗旨意识谈薄,执政危机感不强,不能很好发挥先锋示范作用。从发展角度上看,有的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急功近利,只报喜不报忧。从廉洁自律角度上看,有的违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以权谋私;有的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奢侈浪费。从工作成本上看,有的对群众安危冷暧漠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激化干群矛盾,提高了工作成本;有的失职渎职,或者盲目决策,给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从利益角度上看,有的从小团体利益或个人利益考虑,出了问题掩着、护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我有利的事多办,对我不利的事少办或拖着不办。
    4、公仆意识淡薄,为民服务意识不强。
    行政机关干部是权力行施的直接体现者,要打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永远做人民的“公仆”,要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用好手中的权,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目的。存在着主要问题有:从工作作风上看,有作风飘浮、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论资排辈,权力欲强,放弃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职责。从实情掌握上看,有的不深入农村蹲点调研,固守办公室,回避矛盾,躲避群众,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办事推诿扯皮,该办的事或能办的事拖着不办。从工作业绩上看,有的仅满足于过去,工作重点不明确,拿“奖状”要狭人,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从服务质量上看,有的业务素质低下,管理水平平庸,群众来访咨询时,答复不一,让群众无所适从。
    三、加快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效能的对策
    作风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机关的形象,严重影响机关职能的履行和综合效能的发挥。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抓住“作风建设年”这一有利契机,针对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使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有实实在在的改观。
    1、找准民主坐标,打造团队精神
    作风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与民主决策有关。众所周知,民主制度的绩效,团队精神的打造,不仅体现在贤能取向的选人机制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取向的治理绩效上。如果行政机关的民主,只停留在贤能取向这一环节,那么民主制度的绩效和团队精神就无从体现。作为机关领导者,首先要认识民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要树立民主管理理念,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努力克服“垄断”权力和主观“武断”官僚主义坏习气。其次要明确民主是一种力量,通过民主管理手段,让人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为科学决策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要重视团队协作作用,机关的一切工作是团队力量的凝聚,“人心齐,泰山移”,领导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知己知彼”,使自己的工作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团队工作环境,形成一个相动合作、宽容和谐的氛围,一个谦让、奉献的人际环境。
    2、锁定服务宗旨,打造敬业精神
机关工作就是服务。机关工作人员通过一种科学的、合法的管理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目的。通过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形象,通过职能去管理,运用机制去完善,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摆正自己在人民群众的位置,严守“四条禁令”,牢记干部作风建设的“八项要求”,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眼睛始终向下,’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不为群众所想的干部不是好干部。其次既要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饱满的工作激情,也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恪守诺言,决不失信于民的敬业精神。对于一般工作而言:首先要有一门心思干事业,实实在在为百姓,莫不食言百姓,更不设定门槛,以任何的理由、借口婉拒百姓,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其次要努力提高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把心思凝聚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彻底改变“踢皮球”现象。
    3、建立服务情感,打造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作为机关公务员,一要树立以民为本的心。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每份工资都凝聚他们的每滴血与汗,我们没有丝毫理由不为他们服务。二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服务往往与情感相联系的,情感是服务的前提。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成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情感才能建立,为民办事才有可能。三要有为民办事的量和质。量是质的前提,质是量的结果、归宿。任何时候只讲量而不讲质或只讲质而不讲量,都是偏面的、不科学的。一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既要有一定的量,又要讲一定的质,而更重要的是质。四要有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就是奉献。奉献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要为民办好每一事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得到真实情况的感性资料。作为领导干部要勤下基层,多方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和批评。要积极提倡“察访式”实地蹲点调查,从多方位、多渠道着眼,从找直接人入手,不断提高调查的“含金量”,为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考察人事、降低工作成本提供方便。
    4、强化制约监督,打造自觉精神   
    监督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管理目标而对管理活动实行的检查审核、监察督导和防患促进活动。它包括非权力性监督和权力性监督。民主监督作为“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协助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它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纪律的强制性。党内监督作为“自上而下”的以强制为前提的权力性监督。主要是监督主体根据党章和党纪在组织内部通过检查、督促、评价、揭露、举报、处理等方式作用于监督客体,迫使监督对象无能愿意与否都必需接受监督主体的约束。要对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依法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形成有效监督机制。首先要重视以人大监督为的核心,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重点监督检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政治纪律、工作落实的情况。其次要加大其他机构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等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搞特权和腐败最害怕群众。第三要注重党内监督。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为保证对权力正确而有效的运作,必需实行党内监督,运用公开办事制度、程序和结果,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第四要发挥电子监督的优势。通过易地明查暗访等手段,及时给予曝光,以示警戒,对那些玩弄权术,玩忽职责的行为,一经查实,决不因功而手软,决不因位高而迁就。第五要发扬自觉、主动精神。党内监督是一种自觉、主动的过程,是一种预防和修正错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需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无条件地接受党内监督,做到用党章党纪管住自己,管好自己身边的人。
    5、拓宽用人渠道,打造用人环境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人是决定因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的关系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意志薄弱者的思想行为易受大环境的“污染”,通常出现腐败分子的“后继有人”、部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浮澡、办事效率不高等现象也不足为奇。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把好用人“进口”关,通过暗访群众、群众暗推、差额群选等手段,提拔任用那些作风好、会干事、能干事、干实事且办事效率高的人充实班子队伍,坚决杜绝跑官要官现象。必须防止“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这种人投机上来。其次要强化党政干部的“管口”关,通过联系群众、教育培训、述职评估等制度,加大“侦探”力度,倾听民声,并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彻底废除领导退居二线的“疗养”制度。第三要畅通“出口”关,通过领导干部辞职、罢免等机制,打破领导干部的“铁交椅”、“终身制”,打破“只上不下”的干部任用制,积极打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实现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既是当前的迫切需要,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立脚当前,着眼未来,既要打好当前的“翻新仗”,又要打好“持久战”。按照区委区政府“作风建设年”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桐屿街道  罗  静            区委党校  卢其满

来源: 中国路桥新闻网  作者:  编辑: 项宇